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对历史事实的科学总结和规律性的认识,是历史科学。我国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选择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还是实现科学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一旦违背或者离开了它,就会走弯路、犯错误。
三、选择发展道路和确定改革方向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确定改革方向和选择发展道路密切相关。发展道路所涉及的是一定发展阶段上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可能的路径选择。从当代后发展国家的实践来看,发展道路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包含两种不同的区分:一种是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区分;另一种是社会主义道路范围内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和新型社会主义道路的区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发展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即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我国所进行的改革,本质上是为由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转向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条件。无论是选择发展道路还是确定改革方向,都是如何使所有制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何使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的要求。因此,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
(一)后发展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走上非常规发展道路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质的区别上把人类社会区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自由联合关系阶段。现在,人类社会处于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国家自然而然地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同模式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条合乎规律的一般发展道路。但实践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后发展国家有可能走上一条非常规的发展道路——非资本主义道路,或者非典型资本主义道路。俄国、东欧和中国等国都是如此。在中国,一系列条件——社会的内在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等——使社会发展走上了一条新的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并把这一基本理论中国化为新民主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落后国家(甚至包括半文明国家)有可能走一条和发达国家相区别的非常规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两条不同发展道路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和执政的国家政府,有可能适度节制资本和保护劳动阶级的权益。但在这条道路的初级阶段,不可能根本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继续利用这些形式发展生产力。这条非常规的发展道路,同样是合乎规律的正确的发展道路,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必然产物。
(二)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后发展国家——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袖人物,大都没有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严格区别开来:而是认为,落后国家也可以(甚至更容易地)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于是,就形成了所谓“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在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道路不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同义语,因而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然认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也已经高于资本主义。这就说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可见,我们虽然合乎规律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以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曲折。这就导致,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制度转轨;其他国家则是探索根本性的改革之路。
改革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体制改革涉及一系列经济关系的调整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而本质上是发展道路的转变和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曲折,被不少西方学者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这至少是极大的误解。其实,这种曲折和不成功恰恰说明,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基本理论上讲,落后国家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就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实践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本身也有一个如何走的问题。本来,这个问题在理论认识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已经解决了,但建国不久我们又偏离了原来的正确认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前的30年内,我国走的是以苏联为典型和参照物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轨迹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趁热打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理论蓝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坚持这条发展道路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阵地,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继续革命,连续不断地开展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同时开展了“三大斗争”——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我们取得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和奠定工业化基础的成就。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的20年中,国民经济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经过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由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不成功,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传统的发展道路,选择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新的道路应当是什么样的?从理论上讲,有下述几种道路可供中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同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型发展道路。我国的改革没有根本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通过“第二次革命”,改造和扬弃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第二次革命”的实质,不是从社会主义道路转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由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转向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人们通常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其实,从根本上讲,我国的改革是发展道路的转变。其他各方面和各层次的变革,都不过是发展道路的变革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促使道路转变的基本理论依据,首先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不是先验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主观设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式决定经济基础,而是相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唯物史观作指导,改革就没有理论上的说服力,就不能起步。其次是对我国现阶段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的再认识。同我国现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基本生产方式,不可能是“联合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不可能是“一大二公”的形式。(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