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研究中的发展主义路径(7)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WWW.NYLW.NET) 作者:曾毅 发表于:2011-03-06 20:07  点击:
【关健词】比较政治;发展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政治衰败;第三波
第二,借鉴了依附论与系统论等左翼理论家的国际依赖观点。鉴于经典发展主义在国际因素上的欠缺招致的左翼批评,我们发现,新发展主义有意识地注意到国际因素对一国民主进程的影响。 第三,在发展与民主之间增添了制

  第二,借鉴了依附论与系统论等左翼理论家的“国际依赖”观点。鉴于经典发展主义在国际因素上的欠缺招致的左翼批评,我们发现,新发展主义有意识地注意到国际因素对一国民主进程的影响。
  第三,在“发展与民主”之间增添了制度性要素,把政治因素带回来(bring politics back In)。以往发展研究往往隐含了“社会中心”的倾向,依照西方发展经验,认为经济发展自然会带来民主。而本书作者在分析经济发展与民主的关系时,将“政治的”因素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包括阶级分析、权力分析、议程设置等等。作者特别指出:其一,发展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绝不像功能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我们承认民主化确实是一个争取权力的过程,那么我们要看从属阶级的情况,促进阶级联盟形成的条件,支配阶级对民主化威胁和机会的反应,国家的作用,以及跨国因素,等等;其二,民主的巩固和制度化与发展效应并不直接相关,却与阶级力量对比、统治者是否将民主化列为政治议程密切相关;其三,民主的启动需要复杂的阶级妥协,这也是民主是否能巩固的指标。制度设计的策略和命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大。考虑到阶级力量的不同,民主是一个脆弱的现象。民主制度最多也只能给附属阶级在集体决策中说话的权利,但同时定会保护支配阶级免受侵害,这是一种微弱的平衡,因此多数会失败。〔24〕
  通过梳理从发展主义到新发展主义的方法论知识脉络,我们发现,第一,如果说李普塞特提出了发展带来民主的发展主义的经典命题,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则把发展主义范式化,那么,在民主化的“第三波”后,李普塞特重整旗鼓,其修正了的发展主义再放光芒。在“第三波”的鼓励下,曾经给发展主义致命一击的亨廷顿似乎也改变了立场,其中产阶级带来民主的著名论题也带有浓厚的发展主义气息。而将新发展主义研究更加复杂化的则是政治学的一批后起之秀,其代表就是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Huber Stephens 和John D. Stephens。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看起来彼此独立的人物和著作,其实有着内在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上的关联。第二,新发展主义的生命力来自其与其他流派的方法论的混合,其中历史制度主义赋予新发展主义以更强的解释力,这也将是我另一篇论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比较政治研究的新方向〔M〕.李培元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260
  〔2〕〔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郭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
  〔4〕Seymour M. Lipset,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3, No.1(March 1959), pp. 69-105.
  〔5〕〔6〕〔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5,22.
  〔7〕〔美〕威亚尔达.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M〕.娄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9.
  〔8〕〔9〕〔10〕〔美〕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M〕2005.9-10,11,11.
  〔11〕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14.
  〔12〕〔13〕〔15〕〔17〕〔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5,序言,5,2-3.
  〔14〕〔美〕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任晓,王元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2-65.
  〔16〕〔日〕薮野佑三.现代化理论的今天〔A〕.罗荣渠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再探讨〔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8〕Seymour M. Lipset, Th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Revisited,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9, February 1994, pp.1-22.
  〔19〕〔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77.
  〔20〕张哲.泰国民主政治走上歧路?〔N〕.南方周末,2008-09-11.
  〔21〕杨光斌.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兼论资产阶级与民主政治的神话〔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22〕〔24〕参见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Huber Stephens & John D. Stephens,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Polity Press,1992.pp.77-78.
  〔23〕〔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一、发展主义的经典命题:发展带来民主
  
  发展主义的序幕是由经济学家拉开的。战后美国的战略家和外交政策关注的是如何在新兴国家推动发展,降低苏联模式的吸引力。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的研究也带有很强的战略意义。而“发展”概念,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首要是“经济发展”,这就将课题摆在了经济学家的面前。以学者和总统顾问华•惠•罗斯托(Walt W. Rostow)为例,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他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通过若干发展阶段,从欠发达到起飞,到走向成熟,到现代性。所有国家都要经历上述各阶段,是跳不过的,是普世性的。这一过程的最后结局必然是自由、民主的。〔2〕总而言之,打头阵的经济学发展主义强调一个简单而普世的道理:经济发展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终极样本,经济发展会自然带来政治发展。
  发展研究很快吸引了社会学家的眼球。在政治社会学界,作为发展主义的标签性人物,李普塞特的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认为政治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分析促进民主的社会条件。社会条件包括“经济发展”和“合法性”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李普塞特的命题是:经济发展带来民主,这也构成了经典发展主义的共识。
  李普塞特认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富裕社会,即生活在现实贫困线下的公民相对较少的社会,才能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大批民众理智地参与政治,培养必要的自我约束,以避免盲从和不负责任煽动的呼吁。一个分化成大多数贫困民众和少数显贵的社会,要么导致寡头统治,要么导致暴政(以民众为基础的独裁统治)。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李普塞特使用了各种经济发展指数——财富、工业化、城市化和教育,对盎格鲁—撒克逊世界、欧洲和拉美已经被分类为有不同程度民主的国家,计算了各种指数的平均值。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