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五种思想路线(4)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康中乾 王有熙 发表于:2011-04-07 09:03  点击:
【关健词】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路线
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云: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日太昭。道始于虚靠,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云:“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日太昭。道始于虚靠,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来源于“虚霩”的,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但在具体谈天与人的“相通”时,《淮南子》却从经验、类比出发,将天与人相比附。如《淮南子·泰族训》云:“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噎未集而鱼已噞矣,以阴阳之气相动也。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这里已有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汉代讲宇宙生成问题最具体的是东汉张衡。他在《灵宪》中说: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以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于是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
  张衡将整个宇宙的演化分为“道根”、“道干”、“道实”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均以阴阳之气的运行来表现之。张衡是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来谈宇宙生成问题的。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可以算是一条“天人合一”的路线,即人和天地万物都是“气”(“元气”)的产物,从来源上说是同一、合一的。然而,“气”生出了天地万物以及人之后,人又怎样与天(地)相“合”呢?宇宙生成论则苍白无力。因为,要真正在宇宙生成论中讲“天人合一”的话,非得弄清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人类的出现等等具体的细节不可,而这些是具体科学的任务和内容。所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生成论的“天人合一”路线多有猜测性。
  
  五、“道通天地”的本体论路线
  
  “本体论”一词是西语Ontology的译文,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这个概念,当然也没有西方传统哲学那种抽象地追寻万物后面统一的实体性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但人生天地间不能不也不得不去关心人与天地的关系问题,这除了探寻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的起源问题(宇宙生成论)外,还要探寻天地万物之如此存在的原因和根据问题,这就是哲学上的本体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根”论之类,就是关于天地万物之存在的原因、根据的本体论。北宋程

颢《偶成》诗中有“道通天地有形外”一句,我们在此用“道通天地”一语概括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本体论是一种深刻的“天人合一”路线,即它是在本原、本体上谈天与人的合一、统一。
  首先探讨天地万物之本原性存在问题的是老子的“道”论。老子的“道”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但“道”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本体论。老子指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这说明,“道”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本原、本体。但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即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哲学范畴?如何理解和把握它呢?有关老子哲学性质的争议都来自对“道”的不同理解。我们不妨先摘引几段老子论“道”的话: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令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这些文字看,其一,“道”不是有意志、有力量的起主宰作用的“天”、“帝”、“神”等精神实体,它是比“天”、“帝”更根本、原始的存在,即“象帝之先”。其二,“道”也不是纯抽象概念,它是“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信”的东西,但又不是具体的物和具体的象。所以,可以说老子的“道”是介于抽象性和具体性之间的东西,是一种无象的“大象”,即具有“象”性,也就是“自然”性。就是说,“道”自然地自我开显、显现、现象着自己。《老子》言“道”时多用状摹词,如“恍兮惚兮”等,这正是对“道”的“象”性的描述;老子还将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也是取象,是对“道”的“显”“象”性的状摹。当然,“道”的“显”“象”性就是天地万物和人之存在的本原、本质,天、地、人正是在自我现象、显现、开显中生生不息的存在着。可见,老子的“道”具有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论现象学所谓的“现象”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