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论难题与认识的语境论的解决策略(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魏屹东 发表于:2011-11-11 09:30  点击:
【关健词】认识的语境论;怀疑论难題;条件语境论;相关选择语境论
2.相关选择语境论的理由和调节策略  有些语境论者认为接受不接受闭合原则并不是解决怀疑论难題的关键。柯恩是其中一个代表。他常引用的难題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地似真但又相互不一致的命題:  (1)我知道我有手

  2.相关选择语境论的理由和调节策略
   有些语境论者认为接受不接受闭合原则并不是解决怀疑论难題的关键。柯恩是其中一个代表。他常引用的难題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地似真但又相互不一致的命題:
   (1)我知道我有手。
   (2)如果我不知道我不是一个“缸中之脑”,那么我不知道我有手。
   (3)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
  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柯恩一方面运用相关选择理论接受命題(2)的似真性,即它的真值;另一方面,接受闭合原则,即我知道我有手就蕴涵了我不是一个“缸中之脑”。在怀疑论语境中,包括“缸中之脑”选择的语境是相关的,我们应该接受命題(2)而否定命題(1)。在日常语境中,包括“缸中之脑”选择的语境是不相关的,我们应该接受命題(1)和(2),拒绝命題(3)。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柯恩认为,某个命題Q的一个选择H对于某人S是相关的,也就是S关于H的认识立场阻止S知道Q( ③ ④ Stewart Cohen, “How to be a Fallibilis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 Epistemology, 1988,p.101,102,103.)
  。相关标准是存在的,而且这些标准应该反映我们关于S知道Q的各种条件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既受到个人所持证据内在条件的影响,也受到证据的外在条件的影响。这就是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外在标准是说:如果命題p的一个选择h的概率是高度充分的,而且H取决于有条件的理由r和其环境的某些特征,那么这个选择就是相关的③
  。也就是说,这个高度充分的概率的高低由语境决定。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对以下事实做出判断:某动物园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无论我们有没有关于这个事实的证据,这个事实使得选择“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相关是充分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动物园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那么在某种程度d上说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而不是斑马就是可能的。这说明是语境决定了程度d’的概率,概率越高,就越能够使一个选择相关。根据外在标准,如果d等于或高于d’,那么,选择“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在这个语境中就会是相关的。
  内在标准是说:如果S缺乏充分的证据或理由来否定命題q的一个选择h,比如相信非h,那么,这个选择h就是相关的
  ④。由此可以推测,充分证据的数量是由语境决定的。根据这个标准,S相信“没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的证据数量非常低,使得这个选择“它是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相关。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假定,S拥有确定数量的证据e使他相信没有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在这里,语境决定证据 e’的数量,数量越少,越使得一个选择相关。由此,如果e等于或者少于e’,那么选择“这是一只精心伪装的骡子”在这个语境中就会是相关的。
  这两个标准对语境都是敏感的。为了使一个选择不相关,是什么构成了充分证据来否定这个选择呢?是什么构成了充分证据使得我们知道命題q呢?相关性标准是如何转换的呢?这依赖于知识归因发生的语境。如果柯恩的语境论方案对于解决怀疑论难題起作用的话,这个转换又是怎样发生的呢?由于柯恩把理由看着是具有统计特性的,因此,他认为这些理由既产生了我们基于这些理由而正确地相信的或然性,也产生了我们基于这些理由而错误地相信的或然性。当这些错误的或然性集中起来时,它们便凸显出来,相关性标准就发生了转换。而集中这些错误的或然性,使得某些选择成为相关的。
  根据内在的理性信念,柯恩修正了相关性的内在标准。主体S相信命題q仅仅是因为S拥有充分的证据支持q,或者说q是内在地理性的,是有理由的(②Stewart Cohen, “How to be a Fallibilis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 Epistemology, 1988,p.102,p.103,p.113.)。具体而言,命題p的一个选择h是相关的,如果S否定h而相信非h不是有充分理由的,由此推测,在那里,理由的充分程度是由语境决定的。然而,怀疑论强调,我没有任何证据使我相信我不是一个“缸中之脑”这样的事实的语境也是存在的。按照柯恩的看法,这使得“我是一个缸中之脑”这个选择相关,我不能排除这个选择。所以,通过在这些怀疑论语境中应用这些标准,我既不知道我不是一个“缸中之脑”,也不知道我有手。这样以来,柯恩在坚持闭合原则的同时似乎解决了怀疑论难題。
在同怀疑论的争论中,柯恩强调的“语境”是“归因的语境”,即知识的归因是语境敏感的,“知道”的语句的真值及其同源词“知识”依赖于语境决定的标准。因此,一个包含知识谓词或断言的句子的真值的变化,依赖于言说者说出这个句子的目的、意图、期望、预设等(②S.Cohen, “Contextualism, Skepticism, and The Structure of Reasons”,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3: Epistemology, 1999,p.57.)。这些目的、意图、期望、预设等就是知识的归因者。由此他建立知识归因的演推原则为:S知道P是基于(理由或证据)R,仅当R演推P。也就是说,S知道P是有理由或证据R的,而且R能够推出P。这个原则容易导致怀疑论,因为它包含了证据和这个原则的可靠性问題。而可靠论是怀疑论一贯反对的观点。
  另一个接受闭合原则的语境论者是刘易斯(②D.Lewis,“Scorekeeping in a Language Game”,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9(8),pp.339-359.)。他提出“调节规则”(rule of accommodation)来解决怀疑论难題。“调节规则”是说,在一个给定的语境中,为了使所陈述的命題为真,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条件调节评判的标准。它特别指明,当一个陈述包含像“其他条件均同和在某种限制内”这样的术语时,会话计分(conversational score)倾向于变化到使那个陈述为真。刘易斯以“扁平”这个词为例说明该词是语境敏感的。一个语句描述一个表面的扁平程度为真的情形,是由说出这个语句的语境决定的。这个语境包括了判断扁平程度的标准。判断标准高低不同,扁平的程度就不同。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知识标准的判断。比如,“我的桌面不平”。按照“调节规则”,如果根据我的标准(比如玻璃表面),这个陈述就是正确的;如果根据木工的标准(水平尺标准),这个陈述就是假的。前一个标准是高标准,后一个标准是低标准。标准的高低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是随着语境变化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