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境论的解决方案,怀疑论的当下否定是我们知道的不同事物,这些当下否定与我们日常主张知道的那些命題完全相容。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怀疑论对知识的否定和我们日常的知识归因是多么的正确。因
根据语境论的解决方案,怀疑论的当下否定是我们知道的不同事物,这些当下否定与我们日常主张知道的那些命題完全相容。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怀疑论对知识的否定和我们日常的知识归因是多么的正确。因此,我们日常关于知道的主张就会免于怀疑论强有力的攻击,同时怀疑论的质疑和论证也得到了解释。怀疑论激活了我们难以达到的知识高标准,这一事实表明:在日常会话和争论中,我们不满意更加适当的低标准。如此以来,知识归因的语境论就一直随着对哲学怀疑论的回应而不断得到发展。接下来我将详细探讨条件语境论、相关选择语境论对怀疑论难題的解答与回应。
二、条件语境论的解决策略
条件语境论是由诺兹克(Nozick, Robert)提出,经德罗斯完善而形成的。
诺兹克首先提出了解决怀疑论难題的虚拟条件说明(subjunctive conditionals account, SCA)。SCA主要是针对“无知论证”的第一个前提而提出的。根据SCA,我不是一个“缸中之脑”这个信念的问題在于:即使它是假的,我也可能有这样的信念。正由于此,使得我们很难主张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缸中之脑”。因为我们强烈地倾向于认为,当我们相信命題P是一个我们坚持的信念时(即使P是假的),我们不知道P。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S相信P即使P是假的,S相信P是不敏感的。SCA的概括可以重新表述为③:当我们认为S相信 P是不敏感之时,我们倾向于判断S不知道P。
既然怀疑论难題的前提是虚拟条件句,描述的是一种可能性而非现实性,它的真实性因此就是值得怀疑的了。由于虚拟条件句设定的内容本身是假定的,当然与现实世界是有区别的,SCA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给予怀疑论难題以说明的。诺兹克认为,为了使怀疑论难題的第二个前提有说服力,怀疑论使H与P不相容就足够了。逻辑地看,H是一个假设的命題,其真值有待检验,而P是一个常识命題,其真值很容易检验,由一个有待检验的命題H推出一个确定的命題P,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前提不真实,结论的真实性就无从保证。虽然“如果—那么”是一个推理规则,但它是条件句不是虚拟句。例如,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去看你。如果我是上帝,我就无所不能。前一个例子是真实条件句,后一个例子是虚拟条件句。前者的承诺可以实现,后者的承诺无从实现。
然而,SCA仍然有缺陷。它不能解释这样的情形:一些S确实知道P,即使我们判断S会相信P纵然P是假的。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诺兹克除了运用虚拟条件句外,还引入了S知道P的方法“M”。他举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的观点:
一位老奶奶,当她孙子来看她时,她看见孙子很健康;但是,如果他生病或已去世,别人仍会告诉她孙子很健康,以消除她的担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她看见孙子时,她仍然不知道孙子健康(至少能走动)。(②Robert Nozick,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79.)
在这个例子中,老奶奶似乎知道孙子健康,尽管她没有满足诺兹克分析“S知道P”时的第三个虚拟条件:如果P不是真的,S就不会相信P。问題是我们如何知道P不是真的呢?毕竟第三个条件是虚拟语句,其内容是假设的。诺兹克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使第三个条件相对于方法M,通过M,S逐渐相信P:如果P不是真的,而且S打算使用M实现是否相信P的信念,那么即使S使用了M,S也不会相信P。
这个引入M的语句仍然是虚拟条件句。在上述例子中M就是“看见”。“看见”并不是某人相信某事的充分理由或必要条件,因为“看见”的未必是真实的,眼见不一定为实,也可能为假。因此,即使诺兹克的SCA使用了M,也不能完全说明上述例子的情形。SCA的概括说明,我们倾向于判断S不知道S在哪里没有满足诺兹克的第三个条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无论虚拟条件有多少,是否使用方法使某人相信,综合考虑那些条件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语境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怀疑论难題面前迷失方向。通过语境分析,我们发现,怀疑论难題论证是有问題的,SC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它的问題,但“这个例子隐含SCA概括的缺陷是:我们不能如此判断我们对P的无知,非P在那里隐含了某种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的东西是假的,而不用假设我们如何错误地相信我们认为知道的东西的解释。因此,我错误地相信我有手隐含了我没有手。既然我的确使我自己知道我有手(这个信念不是不敏感的),既然以上斜体表示的命題不能解释我如何在关于我有手方面误入歧途,我就会判断我的确知道那个命題是假的。然而,这仍然是一个初级陈述,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我们现在需要有信心把握正确的方向”( ③
Keith DeRose, “Solving the Skeptical Problem”,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95,104(1),p.23,pp.30-32.)。
为了克服SCA的缺陷,德罗斯引入比较条件句(comparative conditional)③。按照语境论的知识归因理论,主体的认识立场的强度取决于这个主体在会话语境中对言说者的知识归因成真的程度,成真度越高,认识立场就越强。如何知道一个认识立场比另一个更强呢?德罗斯认为最佳表达工具就是比较条件句。比如,如果a个子高,那么b个子高;如果b个子不高,那么a个子不高。我们承认这个比较条件句的基础是相对知识:b至少与a一样高。假设S是一个推定的主体,P是一个S相信的真命題,A和B是S知道的境遇。使用比较条件句的形式表达为:如果S在A中知道P,那么,S在B中知道P。在这种情形中,我们共同的比较基础使我们认识到,S在B中关于P的认识立场至少与S关于P在A中的认识立场有同样的强度。比较条件句使得这个事实更加清晰。
比较条件句对于怀疑论难題的前提2同样有效。它能够用来检验同一个境遇中同一个主体相信的不同命題的认识立场的相对强度。比如,如果S知道P,那么S知道Q,并且,如果S不知道Q,那么S不知道P。这个直觉上正确的条件句说明,S对于Q的认识立场至少与S对于P的认识立场同样强。在同一个境遇中,两个不同主体相信的同一个命題或不同命題的情形,也能够用比较条件句做出说明。如果S知道P,那么S’知道P,并且,如果S不知道P,那么S’不知道P。对于P,S和S’至少有同样的认识立场。在同一个境遇不同主体和不同命題的情形中,如果S知道P,那么S’知道Q,并且,如果S不知道Q,那么S’不知道P。S对于P的认识立场和S’对于Q的认识立场至少有相同的强度。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