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胡铁球 发表于:2012-07-13 11:26  点击:
【关健词】重役;白粮;粮长;官辖
上述关于白粮解运正米1石所需费用,大约宣德时为3石左右,至成化时已经升至3-4石;正德、嘉靖时,已升至4-5石;到万历时以5-6石为常,甚至有的飙升到8石。至崇祯时,粮解一名费银1500两,已经骇人听闻了。总之,明

  上述关于白粮解运正米1石所需费用,大约宣德时为3石左右,至成化时已经升至3-4石;正德、嘉靖时,已升至4-5石;到万历时以5-6石为常,甚至有的飙升到8石。至崇祯时,粮解一名费银1500两,已经骇人听闻了。总之,明代白粮解运费用不断增加,与监管粮长之官愈设愈多如影相随,而万历时期费用陡增,应与粮长需到官府手中领取贴费息息相关,这些费用还不包括漂没、抢劫等非常事件所用费用,如万历间松江府有个叫宋宪的解户,因“半遭沉溺,半为歇家侵渔”,最后竟“负官税几二千金”《无名氏笔记》,载赵诒琛、王保譿《甲戌丛编》,1935年铅印本,第3册,第10页。。若是全部漂没,其费当不知几何?而顾公燮言明末解运白粮:“向例白粮二十万石,责之苏松嘉湖,而他郡不与焉。其京仓耗羡铺垫名色,吏胥需索诸费,大率十六釜而至一石。岁溢月增,竟至十石而至一石,二十万石之供,实费二百余万石。不幸有覆溺,则身家糜碎矣。”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6页。这个费用大得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4、输纳白粮1石的政府贴费
  据笔者所查,民运漕粮的贴费制度始于周忱改革,当时执行此种制度时似乎十分灵活,史称:“酌量斗斛费、道里舟车费,总为数若干,然后验正粮以起赠数”乾隆《吴江县志》卷12《田赋》,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163号,第325页。。但因白粮种类繁多,所要求米质及解纳衙门对象各异,加之各府离京道路远近及各府县习俗不同,其具体贴费的样式亦是各种各样。因此,虽然中央有统一规定,但具体落实到各府则都有所变通。就中央所定贴费而言,始于嘉靖九年,该年奏准:
  直隶苏、松、常三府,起运内官监白熟细米,每石耗米二斗五升,车脚银四钱,船脚银六钱。白熟粳米,每石耗米二斗八升,车脚银三钱五分,船钱糙米四斗,贴夫糙米四斗七升。供用库、酒醋面局白粮米,每石耗米、车脚银、船钱俱同,惟贴夫糙米五斗。光禄寺白粮米,每石耗米二斗五升;宗人府并五府六部、都察院、神乐观等衙门本色糙米,每石耗米四斗五升;中府禄糙粮,每石耗米六斗五升;俱车脚银四钱,船钱糙米四斗,贴夫糙米五斗。浙江杭、嘉、湖三府,俱照此派纳。不许违例加增。万历《明会典》卷28《户部十五?会计四?京粮》,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6页。
  在上述材料中,其贴费有米有银,为了统一标准,把米皆折为银,或把银皆折为米。查各地白粮起运贴米皆是每石折银05两,且终明一代不变。如嘉靖时吴江县,史称:“夫、船、脚费银三千七百八十两一钱八分,准米七千五百六十石三斗六升”嘉靖《吴江县志》卷9《食货志一?贡赋》,第495-498页。。由此可知官府是按银05两折米1石。又如万历中期秀水县,“光禄寺每正米白粮一石加船钱米四斗,夫米五斗,车脚米八斗,共米一石七斗,照例准银八钱五分”万历《秀水县志》卷3《食货志?田赋》,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57号,第155页。。据此计算,亦是每石米折银05两。再如万历四十二年海盐县,史载:“每篷贴米二百六十八石八斗九升四合九勺零,作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四分七厘四毫零”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役法》,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589号,第495页。。据此计算,亦是每石米折银05两。
  据上述史料,按每石米折银05两,可计算出内官监的白熟细米1石贴费,若全折米则为225石,若全折银则为1125两;内官监的白熟粳米1石贴费,若全折米则为185石,若全折银则为0925两,其余各库的计算结果见表1。 上述中央统一规定的贴费,到地方上有所变通,且有不断增加之势。如嘉靖年间,苏州吴江县解运光禄寺、供用库、酒醋局等共白熟粳糯正米六千三百石三斗,其地方贴费:每正米一石,加耗三斗,加春办二斗;船钱、雇夫米八斗;每正米一石脚费银四钱嘉靖《吴江县志》卷9《食货志一?贡赋》,第495-498页。。据此,按每石折银五钱计,若全折米则为21石,若全折银则为105两,显然比中央规定要高(见表1)。且随着时间推移,贴费有不断增加之势。如万历四十二年,海盐县每篷共帖银550263两,每篷运白粮正米45754石,每石帖银约1203两天启《海盐县图经》卷6《食货篇?役法》,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589号,第495页。。又据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明代后期,湖州府德清县额派白粮406146石,其贴费仅分为两项,一是“每正米一石连耗并春折,准征糙平米一石五斗五升”,一是“俱征运户部交纳,每石加征银给解户,(供)船户、车夫包索之用,(共银)三千九百七十六两一钱五分三厘零”康熙《德清县志》卷4《田赋》,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491号,第175页。,即每正米一石加银098两。据此,以每石折银五钱计,若全折银则为1255两;若全折米则为251石。上述三例皆是针对白粮解运的贴费平均数而言。为了直观比较,根据嘉兴府、松江府等府、县志的记载,按上述中央计算方法,列为表1。
  嘉兴府的资料来源:万历《嘉兴府志》卷五《赋役一》,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05号,第290-291页;又万历《嘉兴府志》卷6《赋役二》,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05号,第322-323、347-348、372-373页;又万历《嘉兴府志》卷七《赋役三》,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05号,第398、421-422、442-443页;万历《秀水县志》卷3《食货志?田赋》,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7号,第155页。松江府资料来源:崇祯《松江府志》卷9《田赋二》,第14-19页。湖州府资料来源:崇祯《乌程县志》卷3《赋役?起运》,第9-10页。
  据表1及其相关史料,明代白粮贴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贴费是以府为单位制定的,如万历《嘉兴府志》所载的各县白粮解运贴费完全一致,没有例外,崇祯《松江府志》所载各县情况亦如此,但嘉兴、松江、湖州三府所定贴费却完全不同。二是白粮贴费构成,各地大体一致,皆由加耗、春办、船钱(米)、夫钱(米)、车脚银、贴役银等六类构成,史称:“北运有贴解银,有雇船水脚银,有起驳车脚银,有舂办、折耗米,有夫船工食米,其为大役计者,甚周密也”叶梦珠:《阅世编》卷6《徭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这比上述中央所定的多出了春办和贴役银两项《嘉兴府志》载其各项费用如下:“每石准征糙米一石八斗……每正米一石另加贴役银一钱八分……又供用库、酒醋面局每正米一石加船钱米四斗,夫米五斗,车脚米七斗,共米一石六斗,照例给银八钱……光禄寺每正米白米一石加船钱米四斗,夫米五斗,车脚米八斗,共米一石七斗,照例准银八钱五分。”(万历《嘉兴府志》卷五《赋役一》,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05号,第290—291页)又据万历《秀水县志》记载,该县解运北京供用库、酒醋面局、光禄寺“共白熟粳糯正米六千七百二十五石六升一合二勺有奇,每石加春折、筛、包、斛面,准糙平米一石八斗,共准糙平米一万二千一百五石一斗一升一合有奇。前项本色每正白粮一石,帖役银一钱八分,该银一千二百一十两五钱一分一厘有奇……北京供用库、酒醋面局,每正米白粮一石加船钱米四斗,夫米五斗,车脚米七斗,共米一石六斗,照例准银八钱,该银三千三百八十八两九钱六分五厘有奇;光禄寺每正米白粮一石加船钱米四斗,夫米五斗,车脚米八斗,共米一石七斗,照例准银八钱五分,该银二千一百一十五两五钱二分六厘六毫有奇”(万历《秀水县志》卷3《食货志?田赋》,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7号,第155页)。两项对照,便明白《府志》所载“每石准征糙米一石八斗”实际便是“每石加春折、筛、包、斛面,准糙平米一石八斗”,也就是说所谓的“每石准征糙米一石八斗”,实际上包含了加耗、加春办等费用在里面。白粮转糙米,在明代规定为每石加1斗,故“每石准征糙米一石八斗”实际含加耗、加春办等费用共7斗,也就是每正米一石加耗、加春办等费共7斗,从中也可得知加耗是指“筛、包、斛面”等损耗,也就是交仓的米耗。,且其变动较大。以海盐县贴役银为例,万历《嘉兴府志》言海盐县贴役银每石1钱8分万历《嘉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505号,第290页。;天启《海盐县图经》则言每篷“向给帖役银一百三十七两二钱”康熙《德清县志》卷4《田赋》,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491号,第175页。,其帖役银每石已经达3钱左右,这种差异的产生,应是政策不断改变所致。三是船、夫的贴费制定与位置有关,如嘉兴府船米例为4斗,夫米为5斗,松江府两项统一为4钱,显然是因嘉兴府比松江府离北京较远之故。四是贴费随着时间推移有不断增加之势,以供用库为例,嘉靖九年中央规定为每石贴费为094两,到万历时嘉兴府达133两,到崇祯时松江府达14两。(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