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王国”的实现路径:游戏*(6)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文杰 发表于:2010-10-30 11:51  点击:
【关健词】自由;游戏;实践;审美;自由王国
游戏作为人的本能和审美的精神实践还原了人类生活的本真样态,它安顿和滋养了人的灵魂,将人导入自由之境,找到了精神家园,此时人之在呈现为诗意栖居,这正是马克思深情眷注的人的解放状态,也是我们将马克思的实践称之

  游戏作为人的本能和审美的精神实践还原了人类生活的本真样态,它安顿和滋养了人的灵魂,将人导入自由之境,找到了精神家园,此时人之在呈现为“诗意栖居”,这正是马克思深情眷注的人的解放状态,也是我们将马克思的“实践”称之为“游戏”的根本原因。
  
  三、游戏:“自由王国”的实现
  
  “游戏”因为破开了一切“必然王国”的羁绊显露出最深沉的人文内涵,从而走入了“自由王国”,然而“破”是为了“立”,“游戏”携着这份自由开始“打天下”,此时“人”与“世界”合而为一,人之存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与“世界”深情共舞的一种“共在”,人与世界不断走入新的澄明之境,人在敞开了自己的同时敞开了与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不同的意义世界,游戏不断沟通两个世界也不断生成了两个世界,人才能把握存在的整体性而使“存在”的意义得以呈现和确认。
  马克思曾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⑧人之独一无二在于人的自由品格,人“会拥有他所选择的一切,能成为他愿意成为的模样”。人不仅生活在物质生活构筑的现实世界,更生活在精神生活构筑的意义世界里。物质生活满足物欲,精神生活完善人性。注定要生活在精神家园的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不能抵挡自然法则的限制,一方面又具有超越有限的理想。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此在被抛入可能的境遇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将“可能”变成“能”的途径只有游戏,游戏将日常的现实时空垂直切断,变成了“永恒精彩瞬间”,人在这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时空中“鼓腹而游”,创造了文化,生成了知识,敞开了人得以遨游其中的意义世界和文化宇宙。而文化和知识又反过来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永远是未完成的、生成的,因此也永远有挡不住的诱惑。
  从现实世界到意义世界的历程,青原禅师说的最精辟:“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还是山,见水只是水。”(《五元灯会》卷十七)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时的山水是与游戏者相分离的客观山水,是认知的对象。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时游戏者由虚而静,在亲证的主观心境和认知的客观事物之间的游动,不再以认知而是以妙悟的角度看山水,此时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迁想而妙得,从而能够“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只是水”,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而此时的山水已被游戏精神的灵光照耀过,山水已不再是自然山水更是主体心中笔下的文化山水和符号山水,即意义世界。
  更本质说,游戏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创造世界”而在于“生成自己”,源于人的爱智本性,人类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理性,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寻找家园。而人成为人,不是因为有一个不变的本质等着人实现,而是说像世界的开放性一样人也有未完成性,“游戏”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游戏者在敞开两个世界的同时也敞开了自己、完善了自己、确认了自己,从这个角度上讲,“人是人的未来”。
  张世英在《人天之际》中将人的境界分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原始的天人合一”,即人与物尚未区分,只有单纯的感受;第二层次是“主客二分”,人因为有了意识,人对于物是认识的主体;第三层次是“高级的天人合一”。这个第三层次中的那个人就是游戏的人和那个在游戏中“成为”的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要“复归”的就是游戏要成就的人,“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是说游戏之心必是儿童之心、赤子之心,在游戏中“有”复归于“无”,理性人复归于纯真心态的高级“婴儿”。在《庄子·田子方》中: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有游乎之乐,谓之至人。”因为拥有一种没有被文明所污染蒙蔽的心态,因为会“游”,童心的游者成了去伪存真的真人和老聃口中的“至人”。“真者,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唯童心可蕴含无限的发展和创造的可能,唯品尝纯粹游戏至乐后方有童心。这就是“圣人皆孩之”的道理。
  李贽的《童心说》欣赏的也是这样的游戏人,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亦。”⑨李贽把原初的清净的童心称为真心,即佛教的清净本原心,但是“客尘所染”、虚伪的经书使人失去了童心,游戏的任务就是要“去蔽”,他坚信童心不只为童年所独有,更是人生的大境界,他感慨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游戏还可以“养气”,孟子养的“浩然正气”其实就是游戏者的“真气”和“童蒙”。在石涛看来创造的力量全在于蒙养,蒙即“童蒙”,游戏使人走向原初的童蒙状态,在《画语录远尘章》中他讲“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不拘。此局碍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⑩。说的其实是“为道日损”的道理。游戏成就了拥有闪闪发光的天真的人,这也是童心游者能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原因所在。
  游戏成就的这个人不仅是个自然的“小我”,更是一个像马克思这样的社会“大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胡适《不朽》),这是游戏者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