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海德格尔发展的“我在故我思”,哲学总是离不开“思”与“在”(存在),而且“思”与“在”总是相伴而生、互为因果,因为独特的“在”总会引发独特的“思”,而别样的“思”也总是引导别样的“在”,这是哲学的使命。一部哲学史就是在“思”与“在”的永恒轮回中人类探索如何自由存在的历史。当年马克思面对深刻的社会危机,怀着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无比关切,提出著名的实践哲学,他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以人的自由为目标,展示出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眷注,成就了全部哲学史上最深情也最深沉的关怀。然而马克思的“实践”绝不仅仅指向“必然王国”中物质实践,更指向“自由王国”中精神实践,游戏作为人与世界深层交往、 相融共生的精神实践,它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和超越,使人的存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而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历久弥新,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依旧拯救处于精神危机中的当代人的根本原因。
一、自由的历程:理念自由—人性自由—实践自由
哲学从来都是人学,然而真正将哲学的目光凝于人类自己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如果说自由在古希腊哲学那里还仅仅是启示之光的话,那么从德国的康德、席勒传递到马克思手里已成为燃烧成熊熊的火炬,照亮了人类进步的征程。
康德、席勒、马克思三个伟人有着共同的哲学旨趣,都是以反思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和超越的情怀理解生活、把握人生,其哲学运思也全部围绕人的“自由”向度而展开,最终也得到同样论断,即“自由”的终极实现是一条审美之路。然而在他们心中,自由的内涵又是不同的,康德的自由是道德中的“理念自由”,席勒的自由是
审美中的“人性自由”,而马克思的自由是现实中的“实践的自由”,也是在这个进路上马克思哲学的永恒魅力才真正展现出来。
康德是德国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批判哲学如他自己所说 不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海德格尔发展的“我在故我思”,哲学总是离不开“思”与“在”(存在),而且“思”与“在”总是相伴而生、互为因果,因为独特的“在”总会引发独特的“思”,而别样的“思”也总是引导别样的“在”,这是哲学的使命。一部哲学史就是在“思”与“在”的永恒轮回中人类探索如何自由存在的历史。当年马克思面对深刻的社会危机,怀着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无比关切,提出著名的实践哲学,他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以人的自由为目标,展示出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眷注,成就了全部哲学史上最深情也最深沉的关怀。然而马克思的“实践”绝不仅仅指向“必然王国”中物质实践,更指向“自由王国”中精神实践,游戏作为人与世界深层交往、 相融共生的精神实践,它源于审美,因而自由,能够创造和超越,使人的存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而这正是马克思哲学历久弥新,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依旧拯救处于精神危机中的当代人的根本原因。
一、自由的历程:理念自由—人性自由—实践自由
哲学从来都是人学,然而真正将哲学的目光凝于人类自己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如果说自由在古希腊哲学那里还仅仅是启示之光的话,那么从德国的康德、席勒传递到马克思手里已成为燃烧成熊熊的火炬,照亮了人类进步的征程。
康德、席勒、马克思三个伟人有着共同的哲学旨趣,都是以反思的精神、批判的态度和超越的情怀理解生活、把握人生,其哲学运思也全部围绕人的“自由”向度而展开,最终也得到同样论断,即“自由”的终极实现是一条审美之路。然而在他们心中,自由的内涵又是不同的,康德的自由是道德中的“理念自由”,席勒的自由是
审美中的“人性自由”,而马克思的自由是现实中的“实践的自由”,也是在这个进路上马克思哲学的永恒魅力才真正展现出来。
康德是德国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批判哲学如他自己所说是“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地盘”,也就是说康德一生倾心的是如何在道德和信仰的实践中实现真正的自由。这样的探索对康德来说是艰辛的,因为他的哲思不是在前两大批判中完成的,而是在判断力批判之后,其核心主题才得以充分显现。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曾说,其哲学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人能知道什么?(二)人能做什么?(三)人能希望什么?而到了晚期,他在这三题后添了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是什么”才是康德哲学运思的真正方向与关键。康德的哲学批判,其实是人的批判。在认识领域,康德的结论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在道德领域,则是“人的理性为自己立法”,然而人真的可以听从理性的命令?我们知道理性规定的不一定就是感性喜欢的,其实人的这种二重性正是一切苦恼的根源。这样康德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裂痕。于是康德想到了“美”,因为审美不借助概念、无功利性,它不是片面的感性活动,也不是片面的理性活动,既不是个体感性的无尽扩张,也不是社会理性的极度压抑,“美”使感性和理性统一成为理念,这种理念使个体和社会融合,这种协调方式康德就称之为“游戏”。即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人才能站在他者的立场自由的思考,才能实现道德理念的真正自由。康德就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分析中进入审美判断力的疆域,使其哲学的全部精髓得以呈现。
康德的哲学后继有人,作为康德的崇拜者,席勒对康德的解读却成就了哲学的另一向度,这是因为康德时代人类道德沦丧使他凝思的是如何拯救人们的理性,而晚30余年出生的席勒,面临的却是近代科技发展对人性分裂的困境,因此他提出审美教育思想,希望通过艺术审美使人性弥合从而走向自由的道路。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