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德教述论——以儒教为切人点(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日]吉原和男著,黄 发表于:2010-02-01 10:30  点击:
【关健词】东南亚华人;德教;儒教
二、德教善堂的宗教 的博爱、穆罕默德推崇的慈恕,这些都包 含在德教的教义中。与德教一样将各宗教的要素 吸取于其教义中的不仅是德教,道院、悟善社、 一贯道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风行全中围的新兴 宗教都具有同样

二、德教——善堂的宗教
的博爱”、“穆罕默德推崇的慈恕”,这些都包
含在德教的教义中。与德教一样将各宗教的要素 吸取于其教义中的不仅是德教,道院、悟善社、 一贯道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风行全中围的新兴 宗教都具有同样的特征。
德教重视“十德”的实践,其内容源自于 老子的《道德经》。因之德教与道教有着深厚的 渊源,甚至常被认为是信仰道教的在家团体,但 实际却并不如此。德教的信徒们主张德教并非为 一个独立的宗教,而是具有超宗教的性质,甚或 是一切宗教的起源。但是客观地看,其神坛的摆 设及其拜神仪式首先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佛教 居其次。另外德教重视供奉神祖牌,多数团体都 专门设有神祖龛供奉处,由此可见其也有儒家的 色彩。除祭祖之外,德教所具有的儒家的色彩, 表现在其慈善活动方面。原本,“立善积德”的 思想来自于儒家,其也被吸纳进佛教的信仰实践 中。
 

(一)德教的发源与传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广东省潮州地区诞
生了一种新宗教。这种新宗教将固有的民俗宗教 进行组织化。吸引了一般民众的参与。但随着新 政权的诞生,其宗教活动变得困难,因此逐渐在 大陆销声匿迹,反之由华侨将之传播至香港,泰 国及新马地区。这种宗教南大陆传至马来半岛存 在复数的路线。
1939年,由三个村人通过降神术得到神仙 的乩谕,命他们以“立善积德”为宗旨创立德
教拯救世人,这就是德教的发端。在当时日军侵
略所引起的社会动乱下,贫病交加的人们被德教 所提供的施医赠药服务所吸引,其信徒不断增 加,在潮州地区达到了1万户信徒之多。作为固 有的民俗宗教,以仙佛的乩谕及治病为中心;并 有地方乡绅提供财政支持,积极开展慈善活动的 这类宗教组织,作为善堂的宗教,在清代以后, 于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广布,有较长的历史。汇 集了神佛语录的善转被免费地分发Hj去。捐赠善 书的出版费也被认为是积德行善的一种实践。这 种活动不仅限于德教,在现今的台湾、香港、东 南亚华人社会我们也可见这种传统承续至今。①
德教教义的特点足其混合了各种宗教的要素 于其中。除了儒释道三教的教义、礼仪外,伊斯
兰教、基督教的教祖也被奉为崇祀对象。德教遵
奉五教教主是因为“孔子推崇的忠恕”、“释迦
推崇的慈悲”、“道家推崇的贵德”、“基督推崇
德教除了三教以外也包含了基督教和伊斯兰
教,看似其教义有普遍性的一面,但其实其内容 缺乏相应的深度。另外。包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教义,并非是德教在中国内地时就有的情况,而 是其在伊斯兰教徒占多数,且基督徒也为数不少 的新马地区为了扩大招收其信徒而采取的一种策 略。他们所称之的“世界五大宗教”这一标志 在香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地区经过仪式的统一 化而逐渐确立下来,这一过程是与德教的多国化 与跨国网络化同步进行的。但在作为佛教国家的 泰国,五教之标榜并不是太普及。
1952年马来西亚地区第一个联合组织在新 加坡诞生,这一组织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了
29个会员单位。这些会员团体又分为不同的系
别,他们都是以神佛的乩谕为依据连锁性创立起 来的,但不同系别崇奉不同的主神。这些系别有 使用紫字的紫系。使用济字的济系及使用振字的 振系。紫系崇奉的主神是玉皇(泰国)和老君 (马来西亚),济系崇奉的是济公活佛,振系是 宋大峰。虽然他们崇奉的主神不同,但教义、宗 教仪式、经典都一致,而且通过互相交换彼此的 善书(乩文集),使他们得以进行宗教信息的交 流,维持组织一致性的这一目标也得以保证。
泰围的德教是由在泰国出生中国长大的潮州 籍华侨从中国传播至泰国的。
1947年所设立的紫玄阁,其后经过组织变 革,现在成为玄辰善堂紫元阁。这一组织,现在

①参见酒井忠夫著‘中国善香④研究>(围鸯刊行会.1960初版/1972重印版).郑志明著<中国善书与宗教>(台湾学生书局,
1988).志贺市子著《近代中国力三/-p--'-e-X'.Z.,匕道教)(勉碱H{版,1999)等
以经营公共墓圊及医院等,成为泰国享有盛名的
慈善团体。在泰国,德教团体在20世纪90年代 末发展到50个团体,到2003年更增加到70多 个。这些团体基本上都足紫系组织,它们联合组 织成泰国德教慈善总会,其组织的统一性也在不 断提升。泰国的各德教团体与外国德教组织的交 流与来往极其密切。
各国的德教信徒基本上都是华人,且以潮州
方言为母语的人(潮州人)居多,因此德教并 非是一个多民族宗教。近年德教团体间的跨国会 鸾及其相应的交流活动在积极地展开。每3年1 次在不同地点召开的扶乩交流大会对各国团体间 的交流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去中同内地 进行的德教寻源及设立新组织的探访旅行近年也 频频成行,这可以说是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 步同生的现象。
(二)泰国的德教 泰围的德教界内有几个有影响力的组织。其(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