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教在何处,我们如何发现儒教
(一)儒教(儒家)的宗教性 “儒教是否为宗教”,这个问题是长期以来
在儒学研究者中被广泛讨论但仍悬而未决的难 题。虽然迄今为止在多数宗教著述中,儒教被作 为宗教课题加以论述,②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例 外,③如此在学术界观点长期处于分裂的情况下, 也出现了将“儒教的宗教性格”和“作为思想 的儒教”分开立论的著述(例如《日本宗教事 典》④)。本文将依照此观点展开论述。
中国人的祭祖活动与儒教密不可分,作为其 前提的“鬼神(灵魂)”是超自然的存在,另外
构成儒教世界观的“天”的观念也可认为是超
自然的信仰。从人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即当信仰 (作为终极的自我回归)成为核心问题时,我们 就可以认为儒教包含着宗教因素。并且当我们不 以一神教的信仰来看待儒教,而是以普通人的信 仰方式来看待之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作为“中 国人的宗教”的一种特质之显现。中国人信什 么。在何种动机下信之?我将从这一角度重新审 视儒教。在此,我所指涉的中国人限定于多民族
国家中国内部的多数派之汉族以及移居到海外的
汉族。虽然汉族的宗教也影响到少数民族,而两 者进一步相互产生影响,但这里我不想涉及这个 问题。
在中国台湾以及由中国内地及移居至海外的 华侨及他们的子孙所形成的东南亚华人社会,我 们随处可见儒教所具有的宗教性的一面。本文将
以地处中国地域边缘的印支半岛上的南传佛教国
家泰国为对象,对该国华人的~种民间宗教团体 (并非以职业宗教人员为中心,而是由在家信徒 所构成的组织)德教会进行介绍。这里需要补 充的是,在德教会里,除了儒在其教义里占有一 定位置外,降灵的宗教仪式及祭祖都是一种可视 化的宗教内容。
在历史上。以儒教为统治理念之后盾的中国 社会,儒教的影响力也渗透到了庶民信仰的层
面。⑤但经过五四运动及共产党政权成立后的社
会改造及“文化大革命”,儒教作为封建道德思 想的根源,及宗族这一封建地主集团的思想支持 物而被批判,以祭祖为其重要活动的宗族的存在 也被否定。如此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的 儒教,除了其成为台湾的官方意识形态外,今天
作者简介:吉原和男.日本庆应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东京,108—8345);译者黄 蕴,现任日本北陆大学
讲师(日本金泽,920—1180)。
①本文是吉原和男教授2004年12月用日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原题为‘中国人。宗教一儒教c注目Lr一>(关一敏、大坶和 夫编<宗教人类学入11)弘文堂,ISBN4—335—56102-4,第13—32页)论文译文。其他相关田野调查内容,参见吉原和夫著吉 原和男(夕彳摹人社会力民聚教同)青木保等编<宗教刃现代>(蒂座文化人期学、第13卷)岩波害店,1997,第109—134丙、 (少彳飞伍之岛扎允德教邑圣刃变容)宫家犟编《民俗宗教。地平)(春秋礼,1999,第319~332真)。
②2000一2005年间,政治制度转型方面出现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新研究。如。孙北志著‘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
③如户川芳郎等编著<世界宗教史紫害:儒教史J(山川出版社,1987)。加地伸行著<儒教E C土何力、>(中央公袷社。1990)、‘沈
然力宗教——儒教》(筑摩书房。1994)等。参见池田秀i著‘自然宗教。力>(岩波害店,1998)。
④小野泰博等编‘日本宗教事典》(弘文堂,1985)。
⑤参见聂莉莉著(中吲晨民社会;二招f于6儒教刀影謇力实慧)<国立民族学博物昭研究辗告>第19卷第1号,1994,第6l一94百、
(儒教匕中国社会)末成道男编‘中原匕周边——人颧学的7 f--)k卜∞视点加岛一>(凰管社,1999)
只有在中国大陆之外才可见到其之存在。但在作
为华侨的故乡的广东和福建省,20世纪80年代 后承付儒教宗教性格的祖先祭祀逐渐复兴,也被 政府所默认。如此变化有赖于改革开放政策下, 吸收外资过程中对华侨(拥有中国国籍者)、华 人(拥有居住围困籍者)资本投资的期待。
另外在中国,虽经过了过去数十年间严格管 制宗教的时代,佛教及道教也逐渐复兴,在农 村,来源于儒释道三教的具朴素的现实主义特征 的民间信仰也逐渐恢复其活力,从这些我们都可 以看到,存在于民众生活层面的信仰的强韧力 量。20世纪90年代后,从儒教著述的大量出 版,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逐渐 增强下,儒教思想对于提升社会伦理道德具有不 可缺失的作用。当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腐蚀 日渐显现,现代化的弊害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课 题时,以亚洲价值观为核心的“儒家人本主义” (Confucian Humanism)被重新审视,其中作为 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Tu Wei—Ming,旅居美国 的儒家学者)的学说最受瞩目。①(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