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德教述论——以儒教为切人点(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日]吉原和男著,黄 发表于:2010-02-01 10:30  点击:
【关健词】东南亚华人;德教;儒教
本文将论及的德教,其被视为以儒家为核心 教义,虽然并未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广被接纳,但 最近在经济蓬勃发展的马来西亚、泰国,在现代 化的弊害,特别是有关青少年的行为不端及其教 育方式,以及上下辈间的代沟、社

本文将论及的德教,其被视为以儒家为核心 教义,虽然并未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广被接纳,但
最近在经济蓬勃发展的马来西亚、泰国,在现代
化的弊害,特别是有关青少年的行为不端及其教 育方式,以及上下辈间的代沟、社会老龄化等问 题被提上议程时,政府及教育界都不约而同地关 注到德教团体所开展的慈善及志愿活动。
德教的传播只限于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当地 其他民族很少加入其中,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
出,在多民族社会里,宗教与民族有密切的关
系,这也是我们审视德教的一个重要视角。最 近,恰如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一 般,德教也积极尝试向中国内地及华人的移居地
进行传教,这作为宗教全球化的一个事例其今后
的发展还值得我们关注。与此同时,德教之J'l-的
其他中国宗教的海外传播也呈蓬勃发展之势,与 其他宗教的比较是我们考察德教的特点的重要一 环。
(二)中国人的儒教、佛教、道教信仰 从教义、宗教礼仪、组织形态来看,中国有
各种具本身特色的宗教。我们可以看到祭拜孑L子
的孔庙,道教的宫庙,以及佛教的寺院。但当我 们进入道教及佛教寺院,观看其祭坛时,就算是
非一神教的教徒,大部分人也会为之迷惑。笔者
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参访新加坡的天福宫及 香港的天后庙时,发现虽然其标榜道教但其实里 面供奉了众多的神像。
在有关中国的儒教史、佛教史、道教史的众 多论述中,都指出了这三教在历史上互相影响, 形成了各自的教义、宗教礼仪、组织及活动的情 况,而从结果上说这三教便浑然不可分。彼此拥 有了很多共通性。
简单概述儒释道三者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 到,在孔子奠定儒教(儒家)基础之前,已经 有被称为原儒的巫祝(灵媒)存在,其可与先 人的灵魂进行对话。而后孔子及其以后的儒者的 言论被收集整理为早期的儒家经典。一直到春秋 战国时为止。在作为儒家开祖的孔子自身的思想 中,我们可以从其《论语》中看到,其包含对 天及鬼神之存在的否定及对人的自律性的肯定, 在其所推崇的礼的内容里,我们看不到任何宗教 性。此后,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被中国人所吸 收,在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曾借用了 儒家的概念及用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佛教 不排斥儒家的一面。另外,集道教经典之大成的 道藏在编撰时,也参考了佛教的大藏经,我们由 此也可以看到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影响程度之 甚。如此,我们可对中国本土的儒家与道教及经 由西域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共生 的情况略窥一斑。三教在历史上常常因当政者的 喜好而存在于体制内,或被排挤出去,分别于不 同时期在国家、社会内处于不同地位。但作为信 仰一方的普通民众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因为他们 只为了祈求自己与家人的幸福而在实践自己的宗 教信仰。
中国人的。特别是汉族的三教应被如何审 视,.所谓的“中国宗教”有何种特点,就这些
问题人类学者们也进行了非常重要的探讨。②本
章将按照加地的论述,将降神术视为儒教范畴, 把德教的扶乩当作降神术的一种实践形态来看 待。③作汉族的宗教研究时仅仅对其信仰对象进 行考察,不易理清与三教的关系,因之在这里, 我们从普通大众的信仰方式来考察其特点。
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多个宗教的教义在汉 族的信仰实践中被统一为松散的一体。为达致现
世的幸福,人们拜多种神佛,即制造出多种信仰

 

①参见田中恭子著f国家E移民J(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Tu Wei—Ming著Confucian   Ethics Today:The Singapore Challenge(Sin—
gapore:Federal  Publications Pie.Led.1 984)。
②参见渡迈欣雄著《漠民族∞宗教——社会人颧学的研究>(第一吉房.1991),三尾裕子著(漠民族刃民蠲信仰——<中国的宗
教》揄一o~视角)末成道男编<中原E周边)(凰管社。1999)。
③参见加地伸行著《儒教E(土何力、>(中央公输社,1990)、《沈熟力宗教——儒教>(筑摩书房,】994)。
对象。从世界观来看,相比起死后的世界,现世
的生活更为重要,即为了达致更圆满的生活,人 们设想了死后的世界,来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 反省与关照。“地狱”及“西方净土”是人们为 了更好地度过这一世而设想出的参照物。为了生 活得更好,就要寻找正确的人生之路,要活得端 正,就要行善,除此之外,再防止邪灵及野鬼的 侵袭。幸福就唾手可得了。正确的生活方向是从 各宗教的经典中得来的,对普通民众来说,人生 的楷模就是如道教的仙人,佛教的僧人一般通过 修行的得道之人。祭拜这些先贤,彰显他们的功 德就足积德的第一步。而通过扶乩等方式,从这 些被尊为楷模的师尊那里得到启示及忠告。才有 可能使理想中的信仰实践得以正确执行。因此, 我们可以说将记述了仙佛语录的善书推广出去使 自己积德,支持并参与从事慈善活动的善堂,这 些活动都是汉民族的宗教活动的缩影。(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