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掩蔽的经验 待建构的理论(7)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WWW.NYLW.NET) 作者:杨光斌 发表于:2011-03-06 19:54  点击:
【关健词】国家-社会关系;社会中心主义;比较政治经济学;历史制度学派
四、结语:为什么社会中心主义具有宰制性? 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的新发现构成了以英美部分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中心主义的重大挑战,而历史制度学派对于国家自主性的发现和对于政治制度前提性重要性的研究,既是对英美经验

  四、结语:为什么社会中心主义具有宰制性?
  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的新发现构成了以英美部分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中心主义的重大挑战,而历史制度学派对于国家自主性的发现和对于政治制度前提性重要性的研究,既是对英美经验的重新认识,也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规律性经验的真实发现,对社会中心主义经验基础更具有颠覆性。
  尽管社会中心主义存在经验上的严重瑕疵,同时其理论体系本身还存在逻辑自洽问题(这不是本文关注对象),但是,它为什么依然具有宰制性?
  近现代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实践、自由主义的主流地位使得社会中心主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范式。“现代社会科学是伴随着18、19世纪西欧的工业与民主革命而出现的,可以理解,其奠基者不是在过时的、被替代的君主制或贵族制国家发现社会动力(和社会福祉),而是在被理解为市场、劳动分工或阶级关系的市民社会之中。”〔48〕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中心主义的浓重色彩。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使得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更加容易,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加广泛,国家对社会的诉求必须给予更多关注。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中心主义的盛行。
  社会中心主义不但是很多社会科学学者的追求,也是普通民众的政治诉求。毕竟民众所面对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有扩张和专横的本能,国家权力的不正当行使势必会侵犯民众个人的基本权利,使人权得不到保障。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以西方的国家-社会关系来对应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并不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恶,而且“社会”并非必然为善。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麻烦是谁制造的?大多数农民起义针对的具体对象又是谁?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特殊的语境中论说,如果把“王道”、“霸道”内化于血液中的社会力量当作受制于“神法”、“社会契约”的社会力量,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而且,近代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不仅是维持人类所需要的安全和秩序之必要,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规制者和主导者。社会中心论不但不能解释英国和美国的真实的制度变迁,更不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永无止境的动乱、暴力和政变,亨廷顿指出,重要的不是举行选举的权利,而是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组织(国家);没有这样一个稳定的政治组织结构,选举只会制造混乱,变成破坏性的力量。亨廷顿开出了“权威——秩序——发展”的药方。亨廷顿被认为是“新国家主义”(neo-statism)的代表人物。新国家主义标志着西方社会科学开始回归国家,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不仅“把国家带回来”(bring the state back in),还重新强调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比较制度变迁研究告诉我们,学者们研究发现的“普遍方法和普遍规律”过高估计了经济现实和科学工具特性的简单化程度。当经济史学家组织和解释他的材料时,他所能希望的只是发现有限的统一性模式,这些模式虽然也许对于某些地方和某些时期具有解释的价值,但是却可能完全不适合于其他的地方和其他的时期。〔49〕格申克龙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评论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一般化的价值判断。如果我们没有建构理论的能力,至少应该有反思理论和选择理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2〕〔23〕〔英〕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M〕.肖炼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53,55.
  〔2〕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理论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5).
  〔3〕〔18〕杨光斌.早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次序问题〔J〕.学海,2010,(2).
  〔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
  〔5〕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M〕.陈周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1.
  〔6〕〔7〕〔11〕〔12〕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香港),1987.511,95,139,140-146.
  〔8〕〔9〕〔10〕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4卷〔M〕.王春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05,219,204.
  〔13〕孟广林,M•阿莫诺.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5.
  〔14〕〔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660-662.
  〔15〕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J〕.欧洲研究,2006,(2).
  〔16〕杨光斌.政治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成败:几个前现代国家的经验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17〕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3.
  〔19〕〔美〕托马斯,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J〕.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1999.271.
  〔20〕〔2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83.305-307,307.
  〔24〕〔25〕转引自郭家宏.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贫困差距问题及其化解策略〔J〕.学海,2007,(6).
  〔26〕〔27〕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5.
  〔28〕〔29〕〔30〕〔49〕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M〕.张凤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53,103,80.
  〔31〕〔美〕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08;〔美〕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飚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07;〔美〕卡岑斯坦.权力与财富之间〔M〕.陈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08;〔澳〕维斯,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出版,2009.
  〔32〕〔33〕〔34〕〔35〕〔美〕斯科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7-14,28,30,34.
  〔36〕 Theda Skocpol,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see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p.1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