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用来表示专一的德行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在文献语境中壹的意义与诚十分相似,可以替换。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臧纥曰:洒濯其心,壹以待人信由已壹,而后功可念也。杜注:言非但意念而已,当须
在“壹”用来表示专一的德行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在文献语境中“壹”的意义与“诚”十分相似,可以替换。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臧纥曰:“洒濯其心,壹以待人……信由已壹,而后功可念也。”杜注:“言非但意念而已,当须信已诚至。”在这里,“壹”是获得民众信任的必要条件,故杜预以“诚”释“壹”,二者可以互相替换。又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在这一语境中,“壹”即是“成德”。“成”“诚”同源,后文将要详论,“壹”为“成德”,可以它与“诚”意义相通。
其次,“壹”不仅是君子之德,也是神明之德。《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国语·周语上》:“夫神壹不远徙迁。”在周人的观念中,“壹”的德行能够打通人与神明之间的界限,根据《国语·楚语下》的记载,在“民神不杂”的远古时代,想要成为感通神明的巫觋,首要条件就是“精爽不携贰”,也就是“壹”。
我们用图示来展现“壹”的引申义列:
我们看到,“壹”以“聚合—充实郁积”的词源意象为构词理据,从“聚集”的义项出发,引申为宇宙本体,又引申为人、神所共有的专一的德行。因此,“壹”具有宇宙本体论和道德论的双重内涵,它既是合天人之道,也是通人神之道。
三、“壹”与“诚”的比较互证
分析了“壹”的词源意象和引申义列,再对“诚”进行考察。“诚”由“成”引申孳乳而来,在先秦文献中二字多通用。《读书杂志·逸周书》曰:“诚古通作成,不烦改字。《大戴记·文王官人篇》‘非诚质者也’,《周书》诚作成。《小戴记·经解篇》‘衡诚悬’,注:诚或作成。《墨子·贵义篇》‘子之言则成善矣’,成即诚字。”[15]我们认为,“诚”的词源意象来源于“成”,是“聚合—充实”的动态过程。
“成”有“向内聚合”的词源意象。《说文》:“成,就也。”按:“就”与“集”“聚”同源。《小雅·小旻》“是用不集”《韩诗》作“不就”,《读书杂志·汉书》“稍令犍为保就”王念孙按:“保就,犹言保聚,僖二十六年《左传》‘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是也,聚、就一声之转。《逸周书·谥法篇》曰:‘就,会也。’是就有聚会之义。”[16]《群经平议·周书》“就,会也”俞樾按:“就与集一声之转,盖即读就为集,故训会耳。”[17] “就”的词义特点不是自己接近外物,而是外物来接近自己,所谓“成就”,指各种有利因素的的聚集。此外,注疏中多以“成”“就”训“集”。如《大雅·大明》:“有命既集。”毛传:“集,就也。”《广雅·释诂》:“集,就也。”《疏证》:“就、集一声之转,皆谓成就也。”《左传·桓公五年》“可以集事”杜注:“集,成也。”《说文·亼部》:“亼,三合也。象三合之形,读若集。”三有众多之义,“集”的词义特点亦为多种因素的聚集。“成”有“向内聚合”的词源意象。“向内聚合”的动态导致了“充实”的状态,“成”从“丁”得声,《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按“丁”甲文作浔,即以充实、丁实为造意。
明确了“成—诚”的词源意象,我们看到,“壹”和“诚”的词源意象非常相似,二者的差异仅在于“壹”有郁积的意象,“诚”则不然。词源意象的相似性决定了二者引申义列的相似性,“成”也有两组引申义列,其引申方向与“壹”相同。
在“成”的第一组引申义列中。首先,根据《说文》,“成”的本义是“聚集”,例如《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即指各种福禄集中于君子一身。其次,“聚集”引申为“充实、丁实”之义,例如《国语·晋语七》:“其稟而不材,是谷不成也。”韦注:“不成,谓秕也。”稻谷的“成”即指颗粒饱满、充实。再次,“充实、丁实”进一步引申出“真实、实情”之义,这一意义由孳乳出的“诚”字来承担。例如《韩非子·显学》:“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此处的“诚”有“真实”之义。《史记·孟尝君列传》:“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诚”与“情”并言,指齐国的真实国情。最后,事实层面的“真实、实情”进一步引申出心理层面的“真诚”之义。
在“成”的第二组引申义列中,首先,“聚集”引申出“心志专一”之义,亦由“诚”字承担。例如《吕氏春秋·精通》:“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新书·道术》:“志操精果谓之诚。”“诚”指专心致志的心理状态。其次,“专一”的心理状态引申为“专一的德行”,即“忠诚”之义。我们用图示来展现“成—诚”的引申义列: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