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的词义特点是“向内聚合——充实郁积”的状态。《说文·壹部》:“壹,專壹也。”据此,“壹”的本义是“專”。《寸部》:“專,六寸簿也。一曰專,纺專。”専古作叀,即象纺锤之形。纺锤的特点是旋转,因此,从專得声之字多有“旋转”之义。如《竹部》:“篿,圜竹器也。”《口部》:“團,圜也。”《手部》:“摶,圜也。”《车部》:“轉,运也。”旋转纺锤,能把丝线集中成束,故専有“向内聚合”的意象,《说文》以“專”训“壹”,是用“聚合”来解释“壹”的词义特点。此外,在先秦文献中,“壹”和“贰”是反义词,将其词义进行对比,也能凸显“壹”的词义特点。《说文·贝部》:“贰,副、益也。”《左传·隐公三年》“王贰于虢。”杜注:“王欲分政于虢,不复专任。”《左传·闵公元年》:“间携贰。”杜注:“离而相疑者,则当因而间之。”据此,贰有分散、别离、背叛的义项,其词义特点为“向外判分”,与“向内聚合”截然相反。
“向内聚合”导致了“充实郁积”的状态。壹与噎、饐、曀、㙪同源,《说文·口部》:“噎,飯窒也。”指饮食过量后的郁积感。《食部》:“饐,饭伤湿也。”杨树达先生指出:“饐谓饭含水气,未能宣散,郁蒸致败也。”[11]《日部》:“曀,阴而风也。”《土部》:“㙪,天阴尘也。”指天地之间气机充满,鼓荡难泄。要之,在噎、饐、曀、㙪的词义中,贯穿着充实郁积的意象。
“壹”的词义特点贯穿了它的词义引申的过程。壹的本义为聚集,如《礼记·玉藻》:“壹食之人。”郑注:“壹,犹聚也,为赴事聚食也。”由此出发,壹引申出两组词义。
首先,聚集引申出“充实郁积”之义,这是一种因果的引申,并导致了“壹”的孳乳造字。例如《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噎。”毛传:“噎,忧不能息也。”“噎”指忧愁的郁积充实,即俗语“心里堵得慌”。《管子·度地》:“夏有大露,原烟噎。”“噎”指烟雾郁积不散。
“聚合—充实郁积”的词源意象和宇宙初始阴阳未判、元气氤氲的意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声音关系上,“抑郁”即“氤氲”之转语。因此,“充实郁积”又引申出“宇宙本体”的意义[12]。《说文·壶部》:“㚃,壹㚃也。从凶,从壺不得泄凶也。《易》曰:天地壹㚃。”在古文字中,“㚃”是“壹”的异体字,“㚃”从壶,何琳仪认为在战国文字中“壹”与“壶”是一字之分化,秦统一之后才叠加吉为声符[13];郝士宏进一步指出,正因为壶体圆而浑成,所以先民借用这一物象来记录语言中“壹”这个词[14]。“㚃”下段注:
今《周易》作絪缊,他书作烟煴、氤氲。蔡邕注《典引》曰:“烟烟煴煴,阴阳和一相扶皃也。”张载注《鲁灵光殿赋》曰:“烟煴,天地之蒸气也。”《思玄赋》旧注曰:“烟煴,和皃。”……许释之曰“不得泄”也者,谓元气浑然,吉凶未分,故其字从吉凶在壶中会意。
“壹㚃”和烟煴、氤氲、抑郁皆为双声连绵词,指宇宙混沌未判时的浩荡元气,此处的“壹”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文化内涵。《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中国文化中,以“一”为宇宙本体,通过不断的“造分天地”来创造万物的观念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易》中,阴阳两爻的对立已经蕴含着“造分天地”的观念。《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系辞》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更是对这种宇宙观的哲学表述。
以上是“壹”的第一组引申义列,在第二组引申义列中,“聚集”引申出“统一、相同”之义,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帅贱多宠,政令不壹。”杜注:“军多宠人,政令不壹于越。”“壹”指政令统一。《周礼·合方氏》:“同其数器,壹其度量。”“壹”指统一度量。
在隐喻的作用下,表达外部世界的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心理、情感,故“统一、相同”又引申为心志、态度的“专一”。例如《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杜注:“壹,无二心。”《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展俭而壹。”杜注:“居身俭而用心壹。”《孟子·公孙丑上》:“志壹则动气”,《集注》:“壹,专一也。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
“专一”的心理状态引申为“专一的德行”。在周人的观念中,“壹”是一种重要的品德。“壹”和“贰”词义相反,“贰”在先秦文献中具有非道德的含义,因此,“不贰”与“壹”的同义。《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称晋文公之德,谓其“好学而不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子论礼,谓“臣共而不贰”为“礼之善物”。《国语·晋语四》寺人勃鞮论君臣之道,谓“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皆以“不贰”为君子之德。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