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多文献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效果,但是对国有银行改革背后的逻辑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张杰(2004)通过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国有银行注资改革的逻辑。Roland(2006)通过比较中国和印度的银行改革过程,考虑了政治经济因素对银行改革的影响,认为中国的银行改革尽管大体符合转轨经济学给出的政策建议,但是由于利益集团、特别是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的影响,改革还没有完全成功。这些研究只是通过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银行改革的某些方面,没有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本文则通过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国有银行改革三个关键领域进行全面分析,试图理解国有银行改革背后的逻辑。理解这种逻辑对于我们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下一步改革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下面的内容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提供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分析了股份制改革;第四部分分析了市场化改革;第五部分分析了财务重组;第六部分是结论、政策性建议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金融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不同的利益集团能够通过谈判达成最优(有效率)的政策。因此,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实现最优的银行制度。
现实世界中交易成本是存在的,而且会产生重要影响。银行改革会影响各利益集团的成本和收益,如果一项改革措施能够增加所有利益集团的收益,这项改革就能成功。而一项改革如果增加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而增加了其他利益集团的成本,能否实施也取决于许多因素。根据政治经济学观点,各利益集团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和减少成本而展开竞争。组织良好的利益集团往往会在竞争中占据上风,他们影响政府决策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并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组织分散的利益集团(Stigler 1971;Peltzman,1976)。
一项改革措施能否实施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组织的严密程度,组织严密的利益集团更容易克服搭便车的问题,通过团结一致的合作去影响政府决策而争取利益(Olson,1965);二是成本的分散程度,只有当一项改革产生的利益很集中而成本又很分散,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游说活动才有可能成功;三是改革的收益和成本的差额,一个集团获得的利益与另一个集团承担的成本差额越大,改革就容易进行。政治经济学观点强调每个利益集团都要权衡改革(以及支持和反对改革)给自身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在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框架下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展开竞争。
我国的银行改革过程中的利益集团主要包括政府、银行和公众(包括企业)。我国的特殊性在于政府是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且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国有)银行主导型的制度安排,银行体系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银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展开的。而公众则由于过于分散,没有良好的机制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准确地理解国有银行改革的逻辑,关键是分析政府在国有银行改革方面的成本和收益。
三、股份制改革
分析政府控制银行的收益和成本对于理解国有银行改革的逻辑十分重要。政府控制国有银行的收益包括国有银行上缴的税收和利润、通过国有银行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4](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