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那么,您觉得您能完全抛开了中国情感,融入美国社会了吗? LYZ1:这倒不能。其实,我们在国外比在国内反而更爱国,爱国就是思乡吧?!当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我们很高兴;而当遇到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时候,
问:那么,您觉得您能完全抛开了中国情感,融入美国社会了吗?
LYZ1:这倒不能。其实,我们在国外比在国内反而更爱国,爱国就是思乡吧?!当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我们很高兴;而当遇到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很愤恨、很团结的。通常对一事物的激情或认识是文化接触后的反应。说自己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也不是。不容易,也难以真正实现,但一步步趋近还是很有信心的。比如,我与在美国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儿子之间就有差异,其中的一些差异说到底就是我与美国社会的距离。
问:退休后您可能回国定居吗?
LYZ1:基本不会。因为在美国工作那么多年,纳税、交保险、房子、儿子都在美国,回去啥也没有。短期走走可以,不会有长住。
这位留洋“归附者”的心迹是:流入地给予他的合法身份,建构并影响其内心的认同。剔除原有的乡土情结,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是他“应然”的考虑。那么,在本国本土上实现流动的农民工NMG3能在怎样的条件下被纳为“归附者”呢?
NMG3:我念完初中,随温州朋友进北京读了会计职业学校,毕业后在大连市顺利找到第一份工作。然后去深圳,再到上海。虽然没有城市户口,我却完全是城市人。家乡有我的一份土地,多少记不住了。我们村的人很富裕,早就不种田了。田被村集体收去建住宅、厂房,一部分由他乡人过来种田。土地收去时,村里给我们每户人家的儿子分5套房子,我的丈夫就有5套房……。村里人现在大多数分散在各个城市经商,开工厂。我们不是农民工,我们多数人有自己的企业,有自己喜欢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也有自己购买的住房。城市户口对我们来说无所谓,只为孩子的上学,可能将来可以投资买户口。
问:与上海人相处好吗?城市人怎么看你们的身份?
NMG3:比较少接触到真正的上海人,因为我们公司温州人(像我这样出来打工的)有1/3。真正比较近的好朋友都是温州人。与其他人的接触仅在生意往来上,没有深交。城里人一般管我们叫“温州人”,从不称我们“农民工”。
这是位富足的农民工。称她为农民工,因为她来自乡村,在城市为温州老板打工。她的经历中没有种田,只有念书与城市工作、生活的经历。自然可以完全被归为城市人,但她的居住、工作及家庭环境中充满了“家乡人”。她曾非常自豪地告诉我:
我们温州人只和温州人结婚,男人到国外去也一定要回来找一个温州女人结婚的,温州女人愿意嫁温州男人,因为资源可以整合。
这里,“农民工”被归附似有其自身的先决条件:如同他们自发、自组织地选择进城流动一样,自身的富足与团结,是他们能够自如适应甚或驾驭城市生活的基础。
双重忠诚者 随对外开放、城乡一体化的深入,跨国跨地区流动从事职业、文化交流的群体日渐庞大,造就了一大批两边跑的“双重忠诚者”。将他们描写为“候鸟”时,其意涵亦双重:一是“无根”;另一是“创新”。“无根”是说流动者往返于两地所处的漂浮状态;“创新”强调他们是传播新文化的使者。对他们的访谈,首先触摸到的是他们的乡土情感。
农民工NMG8是一位来自浙南乡村的生意人,在上海为老家的汽配企业跑销售已经10来年。家乡有一店面,上海有两三店面。一年中在家乡与上海之间往返不下10次。两边都有固定的“家”的居所。问他“您更喜欢哪边?”他回答道:
NMG8:各有各的好。现在业务更多在上海,老婆、孩子也来上海了,就在上海待的时间长一些。刚出来时,独自一人来大城市闯荡,经常想家,回家乡的时间多一些。现在基本在城市搞定了,家乡一摊业务不能丢掉,因为源头在那里,生产链在那里。村里有互相合作的信息、产业配套链。上海这里是市场和研发。一般来讲,拿到订单回村组织做,我的工作要靠人脉,人脉中最管用的是乡里乡亲的情感。
问:那么,没有上海户口感觉失落吗?
NMG8:没有失落感。听说一个上海户口需要交将近140万。这是不划算的,为孩子在城里读书,也不必这样!只要给学校交些赞助费,不要多少钱就能搞定。其他方面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户口的。另外,有城市户口,老家的地就会失去,也是损失(现在田出租给乡里的其他人种,年底能拿些钱)。现在这样,自己做自己的事,两边走,很自由。情感上两边都没有办法割舍。老了,反正家乡和这里都有房子,还是两边可以走动的。而且上海和浙南距离不远,交通方便。
起先是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不得不往返于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逐渐习惯了这样的“自由飞翔”,两边有了“家”的居所,于是有对两边都弃之不舍的情感。与其说是“无根”,还不如说他们有“双根”(多元)情结。为持有这种双根情结,他们能够在两个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中因地制宜地凭借自己的智慧应对生活,创造生活的意义。
类似农民工这样的“候鸟式”流动,留洋者往返两国的“海鸥”现象也呈现增长。但与农民工流动不同是,海鸥现象与国家优惠的引进人才政策密切相关。在人才流失的警示下,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近些年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以及2008年出台的“千人计划”等以优惠的条件吸引留洋者回国服务。被访对象LYZ10就是这样一位被引进人才,每年花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国内大学教书或做研究,其余6个月在海外大学工作。他这样叙述他的流动经历及镶嵌其中的家乡情感:
LYZ10:出去了经过一番拼搏努力,有一份好的教书及研究的工作。本来就放不下对家乡的眷念。虽然小家庭在海外,但年迈的父母、亲戚和朋友们大多在国内,还有我的研究田野也在中国。所以每年暑假、寒假,我都回去,和朋友家人团聚也好,为国内学生开办培训或做自己研究也好,总把心放在国内。说实在的,让我去研究美国社会总觉得“硌得慌”,不能全情投入。但一走进国内田野就好像思想活跃起来,有挡不住的话题和思考,什么都感兴趣问,都想关心……。这恐怕就是乡土情感吧?现在我在国内大学受聘,这是很好的机会,我既可以有时间在国内以正式身份做我喜欢的学问,也可以兼顾海外的一份工作和已经稳定的家庭生活。海外是最终培养我、教会我怎样做学问的地方,国内有我从小成长的经历,两边都是“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