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家乡”: 流动者的乡土情感(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周 怡 发表于:2011-12-12 18:40  点击:
【关健词】流动者;乡土情感;认同
然而,这样的制度性保障在异国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留洋流动群体大部分是拥有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异国社会对他们的开放、接纳和同化极为主动。比如,美国移民法规定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移民将被优先考虑。

  然而,这样的制度性保障在异国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留洋流动群体大部分是拥有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异国社会对他们的开放、接纳和同化极为主动。比如,美国移民法规定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移民将被优先考虑。而“在美国1/3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来自外国出生,这些外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又有22%来自中国大陆,高居世界第一”③。此外,“求学”作为留洋流动者的第一行动目标,也受到流出地政府的积极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政策、经费等各个可能的方面鼓励优秀青年去世界顶尖名校接受教育。因而,相比农民工自发的进城流动,留洋流动分为公派与自费两类。
在流出地受国家鼓励,在流入地获得制度与社会的双重青睐,使得这些高学历、高端科技的年轻人才的流动相比农民工谋生、谋求工作的流动来说,具有了优势阶层位置的特征。据有关创业海归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他们出国前后的职业结构主要集中两大领域:(1)教学、研究和技术工作:出国前(在国内)达63%,出国后(在国外)占40%。(2)高级管理工作:出国前为24%,出国后为29%。因而,与农民工的底层地位相比较,他们至少有中产阶层以上的社会地位。
  两类流动所显示的结构群像相同点在于,尽管农民工为初中文化水平而留洋者大多有研究生以上教育程度,但他们同是流出地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较强就业能力的知识青年群体。不同点在于:农民工流动以寻求就业、增长收入为主,留洋者流动以求学、增长知识技能为主;农民工流动处在非制度化的常年流动状态,留洋流动处于有制度化保障的稳定的或定居式的职业状态;农民工在流入地处在底下层位置,留洋者在流入地处中上层地位。
  3.情感群像
  规模及结构群像上的异同作为外在因素,一方面将制约或影响流动者内在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这些规模及结构群像本身就可能是流动者内在情感的外化。这里,我们拟以访谈资料作情感群像的表述。主要通过结构式与开放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结构式访谈即在深度个案访谈之前要求被访者填写一份简单的问卷资料,然后就被访者实情作开放式的深度访谈。选择滚雪球的立意抽样方式,我们对上海市的10位农民工、10位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流动者分别作了2.5小时以上的深度访谈,以最大程度地了解他们流动后独特的内心情感归属及其认同。
  首先,我们根据被访者自身认可的身份粗划了三类人:认可流出地身份的为“旅居者”;认可流入地身份的被归为“归附者”;对自己身份含混不清且较为频繁往返于两地间的被视作“双重忠诚者”。然后,我们分别解析他们的内在情感。
  旅居者 将“旅居者”的乡土情感与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概念相联系时,被访者对自身归属的“根”赋予了新的解释和涵义。时间、制度及家的居所成为流动者持“旅居逗留者”心态的主要考虑。
  问:现在您已经入美国籍了,那么您觉得您还是不是中国人?
  LYZ2:当然是中国人。虽然原则上我现在是美国公民,1982年出国时就被要求取消中国籍。但是永远改变不了的黄肤色、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特别喜欢看中国电影和电视剧,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我们这些在美国大学已经有终身教职的,在美国社会处在中产阶层,应该说职业、收入等各方面已稳定。但就是不能完全融入美国白人文化。刚出去时还有一些新鲜感,参加各种各样他们组织的活动,努力去了解、学习他们的文化,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起就不感兴趣啦。比方说,在讲英语的场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觉得紧张。每当我一天工作感觉累、疲倦,或者生病而感孤独时,只有在中国音乐、中国电视剧、吃一碗北京炸酱面等自己从小熟悉的文化环境里才能完全放松下来,达到真正的休息。这种“根”的感觉是在文化中。
  问:那您退休后是否想过“衣锦还乡”呢?
  LYZ2:说不准。刚去美国求学时曾经打算念完书、淘金一下就回国的。那时候,有过“混不好就不回去”,“成功了就回去”的想法。因为在外读书、打拼非常艰苦,感觉不适应、不稳定,特别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现在,“家”里人基本都过来了,孩子都在美国。有比较稳定舒适的生活。将来或许只是回去看看。当然,也说不准,或许国内发展好了还是回去。
  就基本相同的问题去询问一位40来岁来自安徽农村的女性“钟点工”(NMG5),她接受访谈时告诉我:打工挣钱完全是为了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在青岛念大学二年级)。
  NMG5:我们全家来上海打工挣钱,不可能买得起上海的房子。老家除了有田地、有自己的楼房外,沿村边马路还有两间宅基地,我准备在那里为儿子建婚房。然后老了,我们一起回去住。家乡总是“根”,等干不动了,还是要回去的。
  
  二位被访者都认同自己的流出地身份,因而将其归为“旅居者”。但他们所表露的乡土情感或认同明显有差异:NMG5属于内心坚守传统的乡土情愫的那类,离开“家乡”在她那里只是短暂现象,全家在城里逗留只为打工挣钱,“根”留家乡是她孜孜以求的夙愿。LYZ2在海外有一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及稳定、舒适的异乡“家”的生活。对“家乡”的认同抑或依恋沉淀在他曾经成长的儿时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种族是这类人标识自我的明镜。“归根”的情感与留洋时间、人生阶段及个体自主的安排相关。
  归附者 将归附者的乡土情感与“落地生根”概念相联系的时候,被访者从制度、时间以及家的迁徙等方面给予了不同的答案。但他们对身份认可的回答相当一致,即认可流入地的身份。坚定这种认同的凭据是,访谈中他们多数人表示:自己有能力适应新加入的社会及其文化。积极而孜孜追求与流入地文化的融合是他们区别于其他类型流动者的主要方面。
  LYZ1: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必然要丢弃原有的东西。只不过各人丢弃多少,放弃什么,保留什么,会有程度差异。像当年选择外出求学时充满抱负一样,我一直相信自己有能力适应新环境。中国有句俗话叫“入乡随俗”。一晃,在国外已经20多年了,现在我和家人都早已入美国籍,很喜欢也适应美国生活。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个人兴趣、专业学习和谋生的职业,达到了高度合一。三两年回国看看,尽管国内变化很大,还是有些不习惯、不喜欢的地方。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