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陈寅恪南下岭表,还有一个原因或与抗战时期他在成都燕京大学所受的良好照顾有关。1943年底,陈寅恪受聘成都燕京大学。在燕大,陈寅恪不仅备受欢迎,而且待遇不错。在校长梅贻宝看来,燕大能够请到像陈寅恪这
第三,陈寅恪南下岭表,还有一个原因或与抗战时期他在成都燕京大学所受的良好照顾有关。1943年底,陈寅恪受聘成都燕京大学。在燕大,陈寅恪不仅备受欢迎,而且待遇不错。在校长梅贻宝看来,燕大能够请到像陈寅恪这样的教授,乃学校之福。“不但燕大学生受益,学校生辉,即是成都文风,亦且为之一振”。因此,包括陈寅恪在内几位特约教授的待遇不以燕大教授历来月薪三百六十元为限,特定为四百五十元,聊表崇敬[98]。在这样优厚的环境下,陈寅恪当然生活在从容之中:“身体较前好,盖由锻炼而来。家无男女仆,自助太太作一切事。”从而觉得“燕京托足,胜于他校”[99]。尤其,1944年底,陈寅恪左眼视网膜脱落,不仅受手术之苦,而且还受经济之累。这时,燕京大学的广大师生不仅伸出道义之手,安慰照顾,而且帮助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据陈寅恪长女流求回忆:“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刻,燕京大学的同学们……排着班轮流在父亲床旁守护……不仅如此,好几位女同学还常抽空到家中安慰照顾母亲……多位老师亦常到父亲病榻旁慰问,并设法解决实际困难。”[100]并且,陈寅恪在医院近二十万的医药费开支,也由燕大支付[101]。虽然,燕大的帮助不是唯一,而且有限,但其情可堪。所以,陈寅恪在感念之余,曾对梅贻宝说:“未料你们教会学校,倒还师道犹存。”[102]正因为如此,陈寅恪在觅地隐居,“讲文论学”时才有可能考虑同是教会大学的岭南大学。
注释:
[1] 邓广铭:《我与胡适》,欧阳哲生编:《追忆胡适》第3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 周一良:《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第17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4][24][47][50] 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第263、262-263、263、263、26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李璜:《忆陈寅恪登恪昆仲》,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 第14-15 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7]曾 琦:《愚公自订年谱》,载陈正茂、黄欣周、梅渐农主编:《曾琦先生文集》(下册)第1554、154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6),1993年。
[8] 陈三立反对中国共产党,或与中国工农红军对其家乡“义宁”的影响有关。1937年,张元济挽陈三立诗之四自注有“君籍义宁,久为红军所扰”句(参见张元济:《挽陈伯严》,张人凤辑:《中华民族的人格》附《张元济抗日战争时期著作选辑》第61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钱仲联也提及:“散原后来骂过共产党——‘回首乡关成盗薮’”(参见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第129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见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册)第139页注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16][31][34][42][99]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第81-82、105、49、102、118、11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13][15][25][36][38][44][48][68][71][74] 《陈寅恪集·诗集》第21-22、28、30-31、56、35、34、46、56、100、78、88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1]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第2-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2][14][17][26] 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上册)第104-108、137-139、155-157、296-297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4-285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9][21][6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陈寅恪文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00-101、20、2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0]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陈寅恪:《致傅斯年》,1944年9月27日,载《陈寅恪集·书信集》 第3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3]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第238页注[4],[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92] 浦江清:《清华园日记(下)》,载氏著:《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第223、224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28]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 第11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53] 邓广铭:《在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第237、23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0]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续编》 (第5册) 第16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32][75]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载《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第463、464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3]傅斯年:《致胡适》,1940年8月14日,载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七卷) 第217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5]王钟翰:《陈寅恪先生杂忆》,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第25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7] 《竺可桢日记》(第二册)第7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 王汎森:《傅斯年与陈寅恪——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载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39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0]陈寅恪:《致傅斯年》,1945年3月7日,载《陈寅恪集·书信集》 第11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41]傅斯年:《致朱家骅》,1942年4月18日,载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七卷)第24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3][46][49]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第150-151、153、15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 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载《陈寅恪集·寒柳堂集》第168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