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他们承认从一个纯粹中立的哲学立场来
考虑事实是不可能的。我们都以整个人来到科学 的场所之中,把我们整个的先前经历、理论假 设、个人信念、野心和社会经济兴趣都带人实验 室。这些事先就构成了的看法影响着科学实验的 各个方面,包括我们认为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研 究,我们想发现的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观察的 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解释结果。”②
“观察渗透理论”或“科学事实负载理论”
这个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教条或许有些极端,但 它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甚至那些被我们 选择作为“事实”的东西也都会受到我们所持 理论的影响。我们所持的理论不同,我们选择作 为“事实”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我们一无例外
地总是按照某种我们采纳为去理解世界的理论构 架来“整合”或“组织”我们所面对的对象。
作为决定整个理论构架基本图景的前提或m发点 是理论建构的关键要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
说,前提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实用主义哲学的开创者皮尔士认为,人的一 切认识(当然包括科学认识)都是从已有的知 识积累出发,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批判性的探讨。
就这一点而言,科学认识与常识之间并没有本质 的区别。我们所拥有的常识总是建立在一些信念 之上的,我们从未怀疑过这些信念,甚至根本就 没有意识到我们拥它们,所以我们足不自觉地出
自本能而相信它们的。如果不预设一些从前取得 的、我们所坚信的知识,人们就不可能获得新的 知识。事实上,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我们事先已 经有了一个信念网,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可怀 疑的,也没想到要怀疑它们,甚至没意识到它们 的存在。因此在皮尔士看来,信念是知识进步必 不可少的前提。作为进一步认识的出发点,它们 是不受怀疑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不能受到怀 疑,也不等于说它们是绝对无误的。只要存在有 合理的根据,我们就可以怀疑其中任何一个信 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皮尔士提出“信而不 疑,疑而有据”的口号。
波普尔赞同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
点,但与康德不同,波普尔正确地看到,人的理 性是会犯错误的,没有任何思想体系是人类纯粹 理性的成果。理性只是人的一种能力,是只能基 于前提进行思想的能力。因此这里最为关键的一 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应该把什么接受为我们建 立去理解世界的前提,因为不论我们接受什么作
①[美]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郑祥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七,2002年,第11页。
②Pearcey。Nancy:Total Truth:Liberating Christianity.的m Its Cultural Captivity,Crossway Books.2005,P.40
为前提,这样的前提都将会支配着接下来的所有
一切。 主张科学建构主义的人一般都认为,科学认
识是发明而不是发现。在建构经验论者范•弗拉 森看来,科学事业不是为了发现与客观实在完全
一致的真理,而是建构在经验上适当的理论。 “我使用‘建构的’这个形容词来表明我的观
点,即科学活动是建构,而不是发现:是建构符 合现象的模型,而不是发现不可观察物的真 理”。①范•弗拉森用“可观察的”和“不可观
察的”区分了科学认识的有效范围,认为科学 要认识的只是可观察的经验世界,超出人经验范
围之外的实体是不可知的。“科学中至关重要的
是经验适当性的问题,以及超出这一范围就不存 在真问题。”②如果说范-弗拉森在理解科学的 认识建构性时还较温和地坚持了科学理论的建构 必须包含经验内容的话,那么社会建构论者则把 科学理论完全看成是一种主观建构的结果,极端 地认为,科学知识并非由科学家“发现”的, 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 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学手段 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知识,是负载着科学 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或受到特定社会因素塑造 的。
共同作为科学认识的出发点,走一条“中间路
线”。就能够既尊重科学理论的主观建构性事实 又能够解决科学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讲。科学不仅是对具体事物或 事态的描述,而且更是对大量经验现象作整体、 系统的解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图尔敏才严 格地把科学区分为描述(发现)的科学与解释 (建构或发明)的科学。描述科学的目的是考 察、描述和记录自然界的经验现象,它要求真实 性,因此反对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或想象性; 发现铜导电这一现象,就忠实地记录下“铜导 电”。不能有丝毫出于想象的任意变动。而解释 科学则不同,它是对大量起初看来是杂乱的经验 现象作整体、系统的解释的科学,因而它反对呆 板性,要求较多的灵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 容许主体在现有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做出丰富的想 象,构建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以达到对经验现象 做出系统解释的目的。在具体的科学探索实践 中,科学家所建构的模型或理论只要能有效地解 释经验现象,就可以被当作一个好模型、好理论 而被接受。如果针对原来的现象出现了一个新 的、更有效的解释模型,旧模型就被抛弃,新模 型就被接受。因此模型或理论是可变的和发展(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