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应对青少年文化认同危机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红霞 发表于:2010-10-29 10:57  点击:
【关健词】民族文化认同;科学思想;现代文化;教育目标;“体用一致”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价值冲突、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美国及我国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看,认同危机与多元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我国特殊情况有关。文化的历史属性和教育不能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在我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培养青少年

④ [美]理查德•莱文(Richard C. Levin):《亚洲大学的崛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批评性思维离不开分析、推理的技能,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平等、开放的胸怀参见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而美国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高等教育目标上的最大差异正是在于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④。相比于哈佛学生认知能力的四个发展阶段而言,我们的文科毕业生大多处于哪个阶段呢?
  当然,美国的多元化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多元发展的历史,它的价值观与当今全球化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因此多元化与民族认同之间没有像我们这样复杂的矛盾需要解决。我们再来看看与我们有着共同文化传统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处理“民族认同”与“全球公民”等概念之间冲突的。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委员会在其课程改革报告中指出,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香港的教育必须以博大的胸怀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学校的课程在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以全球视野。“在新课程中,尽管民族认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但还要有许多‘全球公民价值观’内容,如:多元、民主、自由、共同意志,宽容、机会均等、人权、责任等。在80条价值观列表中,只有少数与爱国主义、文化与文明传统有关。”
  Wing On LE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after 1997: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citizenship”, In Grossman D.L. et al. (eds.),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pp.29-42.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来源的国家,为了增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防止各民族的文化中心主义,该国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积极倡导在各民族融合基础之上建设更高层次的“新加坡文化”。这种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将儒家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同西方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参见吴玉军、吴玉玲《新加坡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期。。
  相比于香港和新加坡而言,台湾地区的改革明显迟缓一些。学校的公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教育”课程;80年代中期改革伊始到90年代的“过渡型公民教育”课程;2000年至今的“综合型公民教育”新课程Hiowlan Doong,“Taiwan’s new citizenship curriculum: changes and challenges”,In Grossman D.L. et al. (eds.),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pp.43-60.。
  当然,中国大陆人多地广,国情更加复杂;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改革开放至今才30年。任继愈生前一段高瞻远瞩的话对认识中国的问题大有裨益: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三四百年的反对封建思潮,中世纪的封建文化受到长期的清算,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得到社会多数的认同、接受。可是当时[近代]中国的封建思想并没有得到批判性的清算。批判性的研究不是对旧文化一棍子打死,抛弃不顾,而是仔细分析,采取其中的有用的,抛弃其中的过时的糟粕。‘五四’时代有志之士、爱国学者,把主要精力用在反对外来侵略势力,反对替外国侵略势力充当帮凶的军阀,全力用于救亡图存, 没有顾得上对封建文化进行剖析,取其可用,弃其糟粕。这一任务直到今天还不能认为已经做够了,应当说还远远不够。”任继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显然,任继愈的话比起当年梁启超、胡适的认识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了。从教育上看,在19世纪末,我们在尚未完成新文化启蒙的条件下,被迫从“经史子集”的模式“跨越式”地进入了现代学科体系阶段,于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使引进的西方现代科学和现代人文教育与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格格不入。而日本则不同,他们的明治维新是体用同步进行的。与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几乎同时的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他的《劝学篇》中提出:“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的思想。可以说日本的文艺复兴运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结束。东南亚许多国家人口较少,而且较早接触西方文化,情况与日本类似。
  近几年由OECD主持的一项跨国学生学习评价项目(PISA)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台湾地区的高中生在科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方面在57个国家中名列前茅的同时,“科学的自我概念”这里的“科学的自我概念”指对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self-concept in science)排名很后,甚至倒数几位PISA 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Volume 1: Analysis. P.138. http://www.pisa.oecd.org/pages/0,2987,en_32252351_32235731_1_1_1_1_1,00.html.。这似乎反映了“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和中国文化圈擅长“整体性思维”、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共同特点。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反映,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学生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达到36%参见谭小琴《从公众科学素养看科学全球化中的中国教育》,《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那么,21世纪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补这个“科学启蒙”课而同时又能够提高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呢?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与现代文化:我国问题的突破口
  
  关于“现代文化”的定义可以有多种,但就其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我国传统文化之差异而言,无疑在于科学文化上;当然,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科学与民主”的文化。不过,由于科学与民主的关系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逻辑的角度上看都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本文为节省篇幅起见,仅就科学文化或科学思维的角度进行论述。
  从科学思维发展过程的角度看,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像老子、孔子一样,都采取“整体性思维”,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即是代表。而“道家对于大自然的悬思洞识,全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匹敌,而为一切中国科学的根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