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观的批判和重建(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吴玉军 发表于:2011-01-13 09:33  点击:
【关健词】社群;现代性;自由主义;社群主义
社群:成员具有共同分享的善的存在 与桑德尔的基本观点相一致,查尔斯泰勒也强调社群中公共善的因素的重要性。泰勒重视自我对社群的忠诚、归属和团结,他认为这些价值的意义在于为其成员提供共享的本质,进而增进成员之

  
  社群:成员具有共同分享的善的存在
  与桑德尔的基本观点相一致,查尔斯·泰勒也强调社群中公共善的因素的重要性。泰勒重视自我对社群的忠诚、归属和团结,他认为这些价值的意义在于为其成员提供共享的本质,进而增进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在社群主义的理想社会中,公民认定社会整体具有一种共同的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事业,因此成员之间有一种相互的承诺,而这个相互承诺之间也具有价值,所以每个人愿意为社会整体或社会其他成员的福祉作出必要的牺牲。也就是说,在社群主义看来,公民应该建立在对一个共同的善的认同基础上。泰勒将这种共同的善称之为爱国心。在他看来,所谓爱国心是介于友谊和亲情以及对他人利他性的奉献之间。友谊和亲情是对特定个人的情感,而对他人利他性的奉献是指愿意为任何人利益而行动:而爱国心的对象是自己的同胞,而这些人和自己之间不必具有友谊和亲情,而是借助共同参与一个政治社群所产生的特殊关系而加以维系。这种关系虽不像家庭那样亲密,却和家庭相类似,因为社群成员之间因分享共同的历史而结合在一起。
  在社群主义看来,现代性不应以人际间亲密关系的消除为代价。一个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应当是一个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更加密切的社会。在这一社会当中,尽管个人自由与国家行为之间存在一条比较明晰的界限,但是,在这种两极的背后,却是人们在次级社群中交往的日益频繁。现代性虽然以其强大的力量摧毁了氏族、村庄、部落等原有的社区机构,但是现代性的维系和发展,同样也需要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当然,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回到前现代社会当中,而是在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宪政框架之内建构一种新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是建立在公民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基础上的,通过对话使原有独白状态下仅对每个分别的个人而言的善,转变为对我们大家而言共享的善。对此,泰勒就指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对话的关系,而不应当是一种独白的状态。他认为,即使在“天气真好”这种琐碎的小事当中,对话和独白状态也有着显见的不同。当一个人与其邻居谈论“天气真好”时,他(她)是在与邻居分享一种美好的天气,是一起关心(attending-together)。而在每个人自己意识到“天气好”而不加以交流时,这只是一种彼此关心的总和(aggregation of attending- separately),是分别“对我和你”(for me and for you)是好天气,而不是“对我们”(for us)是好天气。
  
  社群:富有德性和内在价值的存在
  麦金太尔从个体内在价值的提升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社群观念。与桑德尔观点类似,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的社群只能被看作是工具式的社群。这个社群只是依靠一种外在的形式化准则建构起来的,在这个规则当中,每个人自由的追求自己的价值观念。在他看来,这样的一种“社群”是很成问题的。一方面,它鼓励了平庸的生活方式,使个体内在价值的提升失去了动力;另一方面,它鼓励价值多元化,导致了相对主义的产生。
  麦金太尔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社群寄予着很高的期望。他认为,社群是一种注重人生目的,追求德性的存在,真正的社群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社群要有全体成员追求的共享目的;社群成员要有情谊,即朋友之间对于什么是“善”有一种共同的感知,然后彼此相互激励,并以此促进公共善的实现;社群必须有一个贯穿过去和未来的整体道德计划,并以这个计划来唤起成员的归属感和爱国心。
  麦金太尔认为,当代道德理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当代道德理论的危机表征为情感主义的兴起。情感主义主张,在道德行为中情感起着根本性作用,而理智是无能为力的。情感主义者认为,“事实判断有真有假,并且,在事实判断的领域里,我们在真假问题上确保达成一致意见的合理标准。但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道德判断,无真也无假,没有任何合理方法来确保道德判断上的一致,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这种方法。假如一定有的话,也是靠对有分歧者的态度和情感造成某种非理性影响。”例如,休谟就指出,理智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而道德判断是“府该”的价值命题,从“实然”中是推导不出“应然”的,所以,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而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快乐主义。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写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在它们的宝座上紧紧系着的,一边是是非的标准,一边是因果的环链。”趋乐避苦乃是人的本性,符合这一本性的就是善的。
  麦金太尔认为情感主义的理论明显失败了。一方面,它把道德归结为个人的主观情感,也就无形之中取消了道德的存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我的情感设定自己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道德必将陷于无序之中。另一方面,自我也必将消失于情感主义之中。麦金太尔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哲学都以某种社会学为前提,情感主义也不例外。从社会学角度看,情感主义的兴起是现代人把所有信仰、评价都视为情感发出的主观命令。正是在现代社会中,情感主义自我成了不具任何必然社会内容和必然社会身份的民主化的自我,能够是任何东西,能够扮演任何角色,采纳任何观点,因而这个自我本身什么也不是。
  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道德理论的失败是由于缺乏类似于《尼可马克伦理学》的目的论的体系而导致的,因为“在这种目的论的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偶然成为的人’与‘一旦认识到自身的基本本性后可能成为的人’之间的重要对照,伦理学是一门使人懂得如何从前一种状态到后一种状态转化的科学。”现代伦理在放弃了目的论的观念之后,这二者之间对照关系不复存在,在道德体系中只看到被剥夺了目的的背景的一组道德禁令和未开化的人性观念,但人何以要遵守这些道德规则却缺乏据以说明的参照系。
  学理上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新变化。现代社会打破了个体对阶层、共同体的依附,打碎了限定个体存在的外在枷锁,每个人的存在表现为摆脱了自然的、血缘的关系的束缚。传统社会结构对德性的维系力量大大削弱。实际上,麦金太尔本人也清醒地认识到,他心目中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社群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了重大挫折。他认为,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来看,重建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社群可谓是任重道远。尽管如此,麦金太尔还是在其著作中表达了这种重建的决心: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