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梅俊杰 发表于:2010-10-29 11:11  点击:
【关健词】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商议
以上在剖析英国现代化未曾内源时,实际上也揭示了英国现代化未曾先发的事实,因为内源往往意味着先发,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应当说,先发与否是个比内源与否更容易判别的问题。与众多的现代化后来者相比,英国固然

  以上在剖析英国现代化未曾“内源”时,实际上也揭示了英国现代化未曾“先发”的事实,因为“内源”往往意味着“先发”,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应当说,“先发”与否是个比“内源”与否更容易判别的问题。与众多的现代化后来者相比,英国固然是现代化较为“先发”的一员,可是,放到欧洲历史背景下加以细察却不难发现,英国又远非通常所谓率先现代化的“先发”原型。在世界现代变革揭幕后的很长时期内,英国实处于落后乃至“欠发达”的境地。撇开前节已有述论,另可查见众多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其中涉及英国纺织业的证据尤其值得细察。
  人所共知,毛纺织业曾是英国长期的首要产业,以后兴起的棉纺织业又是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取得突破的部门。毫不夸张地说,纺织业是英国现代化进程的火车头。然而,与欧洲大陆相比,英国的纺织业在数个世纪里却处于一种明显的落后甚至欠发达状态,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存在一种发达与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经典性的不对等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指长期地输出原料以交换制成品。以英国与当时低地国家的商贸关系为例,11世纪时,佛兰德尚且主要靠自产的羊毛来织造布匹,但很快它便日益从英国进口羊毛,且在12世纪日渐以羊毛制成的呢绒来进行交换。随着佛兰德的手工业在13世纪进入全盛时代,英国从那里的制成品进口也快速增长,中高档织物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在此过程中,英国以羊毛纺织为主体的手工业也曾逐渐发展并勉强竞争着,但不管在价格还是质量上,“佛兰德都拥有竞争优势”。大约从13世纪中期起,发达经济体的产品先是控制英国的出口市场,后则汹涌进入英国国内,并在1300年时开始主导英国国内市场。这样,英国与佛兰德等低地国家总体上形成了输出羊毛并输入成品的不对等贸易结构关系,所造成的结果是,英国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Edward Miller, “The Fortunes of the English Textile Industry during the Thirteenth Century”,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 18, iss. 1 (1965), pp. 74-77. 。
  其二,呈现一种产业链低端加工者身上所常见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的突出表现就是销售渠道和出口市场方面的依附性。经过14世纪的苦心经营,英国毛纺织业在进入15世纪后发生了转折,从主要输出羊毛原料变为主要输出呢绒成品。再到16世纪,某些种类呢绒的制造甚至已从低地国家转往英国。这些固然都是加工能力趋强、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然而即便如此,“众所周知,英国的商业压倒性地依赖于低地国家,伦敦在经济上是安特卫普的卫星”F. J. Fisher, “Commercial Trends and Policy in Sixteenth-Century Engl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10, iss. 2 (Nov. 1940), p. 97.,英国向欧洲主要地区的呢绒出口和几乎全部的进口都依赖安特卫普。英国经济的脆弱性的确可以概括为“基本依赖一种商品——呢绒、一个港口——伦敦、一个贸易组织——冒险商人公司、一个商品市场——安特卫普”,而脆弱性不时会酿成经济与社会危机。对安特卫普的供过于求曾导致1552年英国呢绒出口下降36%,政府关税收入减少40%,许多纺织手工业者失业或破产。为缓和呢绒积压,英国1556年甚至被迫停航开往低地国家的所有船只达四个月之久参见赵秀荣《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其三,体现为加工者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或者因缺乏定价权,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应有利润,甚至国境内的关键部门受到外部势力的操控。即使在具备相当强大的加工和出口能力后,由于未能掌握印染、修整等增值环节的工艺技术,并且缺乏足够的市场力量,英国毛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依然难以获得应得利润份额。直至17世纪初,英国绝大部分呢绒还是未经深加工便出口低地国家。较高的估算是,“荷兰人的印染占到最终呢绒销售增加值中约75%”Douglas A. Irwi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Mercantilist Trade Rival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vol. 82, no. 2 (May, 1992), p. 138. 参见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第636页。,荷兰人因此获得了“布匹贸易利润中明显不成比例的份额”Charles Wilson, Mercantilism,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8, p. 13.。较早的历史则更显英国毛纺织业的窘迫处境。据知,“13、14世纪之交,意大利大家族控制着英国羊毛出口,在若干年内完全垄断出口,并且整个控制了王国海关”[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外国商人一直操纵着英国的羊毛及毛纺织品交易,来自海外贸易的商人资本在英国中世纪经济中一直是显著的,几百年间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上述历史展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英国经济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多个世纪中,即使是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毛纺织业里,也曾处于落后甚至是欠发达的状态。透过现象看本质,英国当年的处境与当今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典型处境,何其相似乃尔。可以说,某种无可否认的欠发达性曾经长期刻印在英国的总体经济中。李斯特早有结论:“英国从前与汉萨同盟之间的关系,正同后来波兰与荷兰之间以及德国与英国之间的关系相类似;英国输出的是羊毛、锡、皮革、奶油、其他矿产品和农产品,换来的是制成品。”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20页。
  英国自己的两位经济史家也曾坦承英国经济的落后性,他们指出:“伊丽莎白一世继位时,英国几乎在全部行业中都大大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只能指望通过引进技术工匠并且鼓励冒险者引进新的制造业来取得进步”William Cunningham, 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Modern Times, Part I: The Mercantile System, p. 58.;“在修道院体制解体[16世纪中叶]前,与意大利、西班牙、低地国家、南德诸邦,甚至法国相比,英国在产业上处于落后状态”J. U. Nef,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 of Large-scale Industry in Great Britain, 1540-1640”, p. 23.。这种状况一直延续着,甚至“18世纪的英国人在注视海峡对岸[法国]时,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相对劣势而不是实力”[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75页。。在世界范围内,如果要挑出某一国充任现代化的“先发”者或者“先发”原型,则这个角色理当是荷兰,而不是英国。随着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经济重心从地中海向欧陆北部的转移,“取代意大利而成为全球经济时代动力源泉的地区是荷兰。因此,率先取得世界经济至尊地位的是荷兰”。荷兰在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比英国更早呈现出那些“现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综合参见[美]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83-115页;[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年》,第131-166、203、204页;[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第44-94页;[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C. H. Wilson, “The Economic Decline of the Netherlands”,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 9, iss. 2 (May 1939), pp. 111-127;Charles Wilson, “Cloth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 13, iss. 2 (1960), pp. 213-21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