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适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场合【6】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研究对象的情况不清楚
•进行探索性研究时,相关的概念和变量不清楚,或定义
不清楚
•进行深度探索性研究时,试图把行为的某些特定方面 与更广的背景联系起来
•所考察的是问题的意义,而不是次数或频率
•研究需要灵活性。以便随时发现预料之外的深层问题
•需要对所选择的问题、个案和事件进行深层的、详细的 考察
•研究对象的情况非常清楚
•测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或者问题已经解决
•不需要把研究发现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相 联系,或对这一背景已经有了清楚的了解
•需要对代表性样本进行详细数学描述
•测量的可重复性非常重要
•需要把结果加以推广,或需要把不同的人群加
以比较
比照表1可以看到,教育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对象都适合定性研究的场合。
在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时,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解决这个 问题有两条常用的途径:其一是增加研究的客观性,如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或指标体系,对研 究的对象进行特征编码,保留原始记录等;其二是采用三角论证,即在研究某种行为时使用不 同来源的资料或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而后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它们是否相互证
’
实[7][8】233。
当然,我们提倡定性研究的方法,并不等于排斥定量研究。事实上,目前数学学习领域的 许多研究都采取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途径。例如,首先通过一定规模的定量调查, 发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然后再针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层次的定性研究;或者首先对定量研究 的概念模型或理论框架进行定性的分析,在确保研究工具的内容信度的前提下再进行一定规 模的定量调查。
(3)从“纯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再到“行动研究” 很久以来,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都是相隔离的,研究者大多比较关心理论的建构。形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研究者不了解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没有深入到学科领 域。为了使这些理论变得“有用”,许多研究者希望在实践中找到一些证据,于是各种实证研究 开始流行起来。
随着学习理论“走进课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来 说,其研究的目的除了理论建构以外,更主要的是希望通过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作为 实践者的教师来说,其研究的过程又是与实践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研 究模式,这就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
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 研究思路。行动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情境性:它旨在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 情境下的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又不断地通过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手段来监视这种 调整的效果,以便基于这些反馈来对教学作出进一步的调整,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而不只是 留待以后在某种场合下再付诸实施。(2)合作性: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常常共同协作来完成一 个课题,当然,它也可以由教师独立进行,但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更为普遍。研究者要通过各 种方式与教师充分沟通,反复磨合,包括共同讨论、评课、写教案、相互听课、写教学日记等,从 而在教学改革的目标上达成一致,在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上逐步达到一致,在具体实施方案上 逐步达到一致,这种沟通和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来说也有重大 意义。(3)参与性:各个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研究的实施中,而不只是“被试”。(4)自我 评价:随着实际活动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地、自然而然地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8 J嘶。
由于行动研究旨在改进研究者的行为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成为教 师专业发展、课程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9J。
三、数学学习的理论建构 在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理论在实践者中的名声不佳。这迫使许多理论研究
者重新考虑:什么样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围绕这个问题的一些研究(如【lo-¨J等)表明, 一个“好”的理论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支持预测。好的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预见到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可能 使用的各种策略以及可能的学习结果,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为研究过程提供概念模型或理论框架。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在确定研究的方向及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上都非常重要。学习理论中常用的概念模型可以是分层模型(如范希尔 的几何思维层次)、分类模型(如斯坎普对理解的分类),也可以是(因素)结构模型(如克鲁切茨 基的数学能力结构)。而这些模型或框架的基础正是相关的理论。(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