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翻译理念释绎(5)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胡明 赵新顺 发表于:2011-04-07 09:09  点击:
【关健词】瞿秋白;鲁迅;文艺翻译;翻译理念
最后也不妨提一个性质类可攀附但价值却完全背反的言语例证。当年瞿秋白也曾用声情并茂的口吻批评过以来在文艺作品中出现的许多新的字眼与新的句法,出于对这些字眼的性质与句法的功能的正谊的反感,瞿秋白往往断然

  最后也不妨提一个性质类可攀附但价值却完全背反的言语例证。当年瞿秋白也曾用声情并茂的口吻批评过“”以来在文艺作品中出现的许多新的字眼与新的句法,出于对这些字眼的性质与句法的功能的“正谊的反感”,瞿秋白往往断然否定并猛烈批评,如瞿秋自在给鲁迅的信中就猛烈批评了一个叫金丁的作者的一篇白话小说中的一个段落,那个段落的原文为:
  街道,没有起色的躺在澎湃着的喧嚣底下,被人的流,车马的流,践踏着,而伴同着没有风沙的好天气,从城中每一隅角,把若干人们喊出来,喊到所谓闹市的东单,西单,正阳门大街,喊到更其嘈杂的天桥。
  瞿秋白这里批评道:
  诸如此类的句子凑成一大篇“不堪卒读”的文章。
  你看,这里许多字眼:“伴同着”,“喧嚣”,“隅角”,“没有起色”,“若干人们”、“流”……都是口头上的白话文字典里不会有的字眼,或者是意思用错的。这一句句子的结构也是混乱到万分,不知道它的主词在什么地方。也许“街道”是主词,这是说“街道同着没有风沙的好天气把好些人叫了出来”?假使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不爽爽快快的就这么说出来,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扭扭捏捏的?大概因为这是时髦,这可以表现作者的本领,可以抬高作者的身分?!
  这是“”式的林琴南主义!
  但是,今天我们来看这一小段文字的字眼与句法,显然80年后的阅读,感觉是有了许多变化的。时代语言的翻新,文学技巧的前进,这段文章字眼与句法变得眼熟与亲近了,或许也可以说变得“顺”了,变成为一篇很有光彩、很有色调的现代派小说了,最令人生出历史感喟的是被瞿秋白判为“不堪卒读”的文章今天读来还是很有文学味的,北京文学味的,而且其中的“伴同着”、“喧嚣”、“嘈杂”、“隅角”、“没有起色”、“若干人们”、“流”、“车马的流”等实实在在已经进入了人们现实生活的言听之间,也是大大普及,天下流行,深入作家笔下、读者心中,进入活生生的生活。即是说,容纳进了当代文艺的普遍字眼法则与造句法则,甚至成为了很光鲜亮丽的文学词汇。金丁或许没有预料到当年自己“扭扭捏捏”赶时髦,生造字眼,杜撰句法,急于表现写作的本领,抬高自己作家的身份,竞也收到桑榆之功,这又正是历史老人的无情播弄与有意调唆。——当然,这不是“”式的林琴南主义的失败,而是“”式的胡适主义的成功。从当年的“不顺”到今天的“顺”——早时鲁迅能容纳的信而不顺,历史地实行了“顺”的演变与普及——这或许正是文字言语的客观规律,也或许是翻译理论的推陈开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丁或也是一位在言语创新的荆棘丛中大胆摸索前行的闯将了。——与瞿秋白,至少与鲁迅在“天天创造新的字眼,新的句法”、在“输入新的内容,也输入新的表现法”、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装进异样的句子”、“据为己有”等等热热闹闹的实践中,即是说在言语革新方面成了同路人。
  
  [参考文献]
  [1]瞿秋白,论翻译一给鲁迅的信[J].十字街头,1931(1/2).
  [2]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回信[M]//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赵景深,论翻译[J].读书月刊,1931,1(6).
  [4]瞿秋白,再论翻译——答鲁迅[J].文学月报,1932,1(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