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样本男女比例分布看,男性比例为49.5%,女性劳动力比例为50.5%;华明和金钟两镇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均衡(参见表1)。从样本年龄分组看,各年龄层次的劳动力比例分布也基本均匀,较大比例集中在30~55岁这个年龄
从样本男女比例分布看,男性比例为49.5%,女性劳动力比例为50.5%;华明和金钟两镇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均衡(参见表1)。从样本年龄分组看,各年龄层次的劳动力比例分布也基本均匀,较大比例集中在30~55岁这个年龄段之中。从不同样本地区的年龄分布看,16~30岁、46~5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被调查劳动力占到了全部样本的50%左右(参见表2)。
表1调查样本男女比例及总数分布
表2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人
2.研究方法
在项目评估中,通常关心的是项目实施对项目参与者的影响(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ATET),而本研究将采用目前在项目评估和政策分析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倍差分析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以下简称“DID”)来进行政策效果评估。
假设“T∈{0,1}”表示项目实施时期,其中,“T=1”表示项目实施后,“T=0”表示项目实施前;“Di∈{0,1}”表示个体i实际参与项目的情况,其中,“Di=1”表示个体i实际参与了项目,“Di=0”表示个体i实际没有参与项目。在项目实施前,所有个体都没有参加项目,此后有一部分个体参与了项目;Y1i表示个体i在项目实施后能被观察到的收入水平,Y*1i 表示个体i在项目实施后不能被观察到的收入水平(比如实际参与项目个体假如不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或者非参与项目个体假如参加项目情况下的收入);Y0i表示个体i在项目实施前能被观察到的收入水平;再假设Z是一组与项目实施没有关系的特征。
这样,项目实施对参与者的影响即是项目实际参与者在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E(Y1i|Di=1))与他们假如不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E(Y*1i |Di = 1))之差为:
从理论上讲,存在项目实际参与者假如不参与项目的收入(E(Y*1i |Di = 1)),但客观上不存在这样的事实,即观察不到项目实际参与者假如不参与项目的收入。事实上,只能观察到项目实际参与者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E(Y1i|Di=1)和项目非参与者没有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E(Y1i|Di=0)),这两者之差M为:
从公式(2)可以看出,M与ATET相等的必要条件是项目实际参与者假如不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和项目非参与者没有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相等,即:
上述假设对数据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项目的参与是随机确定的,或者数据来自“自然”试验,这一条件才能被满足。对于非自然试验数据,用M估计ATET在通常情况下是有选择偏误的,因为参与可能是自选择的结果,它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对于非自然试验数据,在“同趋势”假设下可以用DID方法来估计项目实施对参与者的影响。这一方法要求数据是关于所研究总体至少两个时期的随机抽样数据,这样就可以观察到参与项目个体在项目实施前的收入(E(Y0i|Di=1))和在项目实施后的收入(E(Y1i|Di=1)),非参与项目个体在项目实施前的收入(E(Y0i|Di=0))和项目实施后的收入(E(Y1i|Di=0))。 假设影响项目参与的因素Z都是可观测的,X是不可观测的且不随时间变化。“同趋势”假设参与项目组个体与非参与项目组个体的收入差异完全可以由Z和X来解释,即在控制Z和X的变化(X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项目参与者的收入变化与参与项目相互独立: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项目的实施,项目实际参与者在项目实施前后的收入变化与项目非参与者在项目实施前后的收入变化相等。与假设(3)假设“项目实际参与者假如不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和项目非参与者没有参与项目情况下的收入相等”相比,
假设(5)允许两组个体收入的初值存在差异,只要求项目实施前后其收入变化趋势相同,并且允许影响参与项目组个体与非参与项目组个体的收入差异的因素还可以有不可观测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因此,假设(5)更接近现实。
由于调查数据是2006年和2009年两期的村级面板数据(panel data),因此,本研究将使用DID方法来估计“宅基地换房”的政策效果。DID方法的具体估计方法有2×2方格分析法、模型估计法(固定效应和一阶差分)等,本研究将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法来估计。
三、“宅基地换房”与农民就业
从农民就业情况看,除去有工作、离退休和其他情况(上学或者当兵),2006年大约有40%的农民未工作,2009年这一数字为45.7%,华明和金钟两个街道的无业人员都较几年前有所增加。当然,这其中要减去年老多病以及无就业愿望的部分(天津农村有妇女和老人不外出就业的传统),结果如下:希望就业但未找到工作的农民比例2006年为6.5%,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0.2%(具体数字参见表3、表4)。
表32006年和2009年样本地区劳动力就业统计结果/人
表42006年和2009年样本地区无业劳动力未就业原因统计结果/人
从就业类型看(见图1、图2),2006年没换房前,华明镇有四成劳动力务农,六成以上从事非农工作(其中大多是从事自营工商业或者在企业工作);而2009年换房后,由于农民耕地大多统一上交集体,所以除了务农劳动力大幅下降之外,还可以看到非正规就业(主要是运营无照黑出租)和社区公益岗(社区绿化、保洁)的比例明显增加。
图12006年华明镇农民就业类型分布
图22009年华明镇农民就业类型分布
笔者发现,2009年大部分有就业愿望的无业人员都是从2006年的务农劳动力转化而来,这也说明农民的就业转型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和农民自身局限性有关,比如他们的自身素质不高、信息来源渠道较窄,希望从事收入较高但工作又轻松的职业,缺乏足够的吃苦耐劳精神;另一方面也和当地基层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力度有关。
而当我们问到这些农民有哪些求职困难的时候,46%的农民回答“因为自己文化技术水平低,所以很难找到工作”;26%的农民则是觉得“因为收入低而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12%的农民认为是“政府缺乏有效的组织”。(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