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下同)是2005年由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所提出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明显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的GDP主导即硬性参考经济增长速度。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下同)是2005年由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所提出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明显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的“GDP主导”即硬性参考经济增长速度。在“两型社会”语境下,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新主张,产生了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新追求。
如果说“统一战线”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的话,那么“两型社会”实际上是对“物力(包括财力资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这是实现“资源节约性社会”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在对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尤其是面对人类需求时,总显得相对稀缺。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需要合理配置相对稀缺的现有各种资源,以最少资源消耗获得对人类需求最大的目标的任务完成。[3]
因此,在“资源节约型社会”中,“优化”是根本,这实质上蕴含了对于当下资源结构的忧患与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打破甚至危害“资源结构”为代价,而这,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诉求。因此,“两型”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蕴含了一个指向:“人”与“物”在资源分配上达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平衡。因此,重申并厘清在新时期、新语境下如何进行两者的资源分配,也就构成了探求“统一战线”与“两型社会”关系的入手点。在“两型社会”与“统一战线”两者之间,均存在着一个共通性——即实现“资源优化”兼顾“科学发展”的共同愿景,尽管前者是对”人力资源”的优化,而后者是对”物力资源”的优化,但两者的目的都是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在保持稳定、高效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须知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没有人力资源的优化,是谈不上物力资源优化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建设“两型社会”的同时,亦不能忽视“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口赤字”即将涌现的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配置成为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大问题。
三、制度革新: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以人为本”
人类自工业革命尤其是全球化之后,越来越发现自身所存在的悖论——“人”精神的物化乃至荒漠化,成为了上个世纪以来困扰哲学家们的普遍性命题,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上帝之死”、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单向度的人”,到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灵光论”,再到哈贝马斯(J. Habermas)的“公共理性”,实际上都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果。哲学家们普遍认识到,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开始盲目地将除了人类之外的一切予以“边缘化”,对于自然资源的挥霍无度,随着资本与文化的“解域化”流动,一国问题逐渐衍生为全球性的问题。
“两型社会”实际上既是我们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检讨,也是对于人类自身高速发展的精神反省,更是21世纪的中国人对于未来中国发展前景的忧患姿态。林垂宙曾敏锐地指出,未来十年,既是中国崛起的十年,但同时也是出现较严重的人口赤字的十年。因此,人力、水与矿产将会成为未来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资源瓶颈。[4]133如何从“人类中心主义”及时抽身,重新找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坐标,尤其是在“人荒”的语境下,实现“两型社会”的资源配置,使得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获得效能最大化,成为了今后中国发展的核心性命题。
事实上,这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并不算是一个新命题。《墨子•节用上》中早有“囚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的观点,明代哲学家朱柏庐也曾写下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名言,近世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亦曾表示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政治理想,这些实际上都是“资源优化”原则的历史性表现。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揖别,重新认识“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在逻辑上消除“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沟壑,并落实、过渡到“以人为本”的具体精神当中,实际上也是“统一战线”工作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特殊使命。“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优化全社会人力资源,发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下完成时代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因此,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应是“统一战线”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执政党在执政时,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阻力,世界各国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不难看到,这种阻力更多是来自于人力资源缺乏优化而导致的分配不均。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仅有八千多万,但社会从事各种各样工作的人却在十数亿之上。除却未成年人、被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无行为能力的人之外,约有十亿的人属于“统一战线”客体的党外人士,那么“统一战线”如何在当下有着更广维度的应用,才能使得人力资源获得有效的配置?
要想让社会资源合理优化、科学发展,“两型社会”的愿景获得实现,那么就必须解决“人力资源分配”的问题——譬如“岗少人多”、“有为无位”等等,这些说到底都与“统一战线”的作用大小有关。有些省份、地市州,党内与党外的民主配合得当,统战工作做得全面俱到,真正地做到了“让有为的人有位”,部分地区开始发展台商、港商以及新经济体的所有者进入政协,使得他们的需求很快被党委、政府获悉,进而形成提案,若被参考后则成为政府的重要决策,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的投资、招商环境,使得资源配置得以尽可能的优化;也有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积极地聘请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进入政协或是担任政府参事,积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平台;也有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大胆用人,在聘任职务、遴选干部时优先考虑“党外专家”,形成政府决策、管理的全方位专业化、科学化与制度化;部分地方甚至在干部考核时“任人唯贤”,主动提拔、任用党外人才,为“归国人员”开辟职称评定、干部选拔与购房落户的绿色通道。凡此种种,实际上都反映了“统一战线”如何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怎样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发挥主导作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