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然人性: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一个时代的文学会依赖于当时的哲学思潮,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明代的思想发生剧烈转变,许多新生思想开始崭露头角,其间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对以朱熹为代表的正统意识
四、自然人性:“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一个时代的文学会依赖于当时的哲学思潮,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明代的思想发生剧烈转变,许多新生思想开始崭露头角,其间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对以朱熹为代表的正统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但影响了明中后期学术思潮的衍变,也促进了士人心态的根本性转变。
心学的影响表现在对“人欲”的肯定,即个体的意识和情感不是与“天理”相对峙、不相容的,而是只有通过本体的自觉自愿、祛除外物的蒙蔽,普遍的理性规范和道德伦理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行为。相对于正统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更多地张扬了主体精神,也更多地肯定了个人意识,蕴含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指向和独立自由的人格境界。这种观点的诞生和确立象征着程朱理学的逐渐瓦解,心学的崛起为整个思想界吹来了一阵春风,带给被程朱理学压抑多年的士人学子巨大的震撼。
心学在出现之后出现了较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泰州学派。汤显祖少年时代的老师罗汝芳正是泰州学派的重镇。汤显祖在《奉罗近溪先生》中说:“受吾师道教,至今未有所报,良深缺然。”足以见罗汝芳对汤显祖影响之深。而罗汝芳的师承较为驳杂,但其思想主旨和论学逻辑则大抵源于王阳明心学的范畴。黄宗羲说罗汝芳“先生之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体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这正是对于本体意识和自然心性的肯定。
受教于罗汝芳的汤显祖,思想里也带着鲜明的心学特点。他在《贵生书院说》里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自言次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这段文字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汤氏对于“人性”的重视和提倡。这些思想,都不可抑制地渗透到了他的作品里,使得《牡丹亭》别具人文思想价值,充满着人性的光芒。
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牡丹亭》里充盈着人文情怀的“至情思想”便也带着心学的影子,高扬着人的超越精神和自我意识。将“情”摆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远超于朱熹所谓的“理”。这种观念,在整部《牡丹亭》里得到淋漓地展现,贯穿于戏剧的整个起承转合里,成为凝聚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
在思想界、学术界里蓬勃发展的心学未必能直接传递到社会女性那里,处于弱势受教育群体的古代女性很难了解、接受和领会心学思想的宗旨和含义。而此时,《牡丹亭》正好作为一个传播体,一种具象的表现形式,将这种新的思想,经由戏剧或者书籍的表现形式,传递一些引领时代的信息。
《牡丹亭》这部书,无疑是浸染了汤显祖哲学思想的。“至情”思想的最基本含义是指两性恋情,但隐于其中的,还有其深层含义—自然人性。在《惊梦》一出中,杜丽娘说“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亮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22]这句话不仅仅是承接上句,指不愿浓妆艳抹,更是指不愿束缚人性,用繁复的妆容去掩盖人性的本真和纯净,拿“花赞八宝翠裙衫”掩盖了生命个体本来的真善美。汤显祖明中“写情”,暗中“达性”,他的作品也绝不仅仅是一个纯言情作品。他是一个时代思想的书写者,是一个不断行进着的思考者,他把他的思想寄寓在《牡丹亭》里,是对“人情”的肯定,是对人的“天性”的肯定。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大环境下,突然涌现出这样一股新生思想,对于整个女性思想世界的冲击不可谓不大。
这种影响不能拿几个个体来谈,也不会有一个绝对合适的个体来证明这种影响。这是一种思想的影响,它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思想的渗透是逐步的、缓慢的。接受一个思想学说,需要有一个长久的过程。《牡丹亭》选本的演出从明末到清末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女观众在厅堂园亭、戏馆庙台等多种场合都能观赏到《牡丹亭》,可见《牡丹亭》对贵族女性、平民女性的影响是普遍、深刻而长远的。
而从现存的史料可知,在明清时期封建卫道者对《牡丹亭》是深恶痛绝的。在《赣东史迹》中有记载说,清代同治十一年所立的“严禁淫词小说”的“禁书”石碑,高约四尺,长约六尺。[23]上面刻有皇帝禁书圣旨,《牡丹亭》就在其中。卫道士无法接受的是杜丽娘的性行为是自觉而主动地,他们认为这种自觉和主动败坏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称牡丹亭是“邪戏,恐友人有眷属窥视,故不点耳。”[24]这种否定的态度也在正面肯定了《牡丹亭》思想的解放性和对群众的影响力。正因为它具有这样强烈的感召力影响力,政府才去禁止它的流散和传播。封建王朝用严刑峻法禁止《牡丹亭》的出版流传,正因为《牡丹亭》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才使得封建卫道者惊慌不安。[25]
致谢: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郑劭荣副教授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2][3][4][6][7][8][10][12][17][18][20][21][22]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7;48;48;48;59;59:61;62;62;62;69;48;48;47.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99:170.
[9]王国维.人间词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07.
[11]焦循.剧说[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197.
[13][14][23][24][25]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3;216;223;223;223.
[15]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7.
[16]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M].台湾:学生书局,2004:148.
[19]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作品选[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4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