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对明清女性心理影响初探(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彭敏哲 发表于:2012-04-06 10:19  点击:
【关健词】《牡丹亭》;明清女性;心理;影响
【江儿水】偶然间心缱绻,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10] 这段唱词将杜丽娘的情感宣泄推向高潮,用连续的叠词营造出激烈而饱满的

  【江儿水】偶然间心缱绻,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10]
  这段唱词将杜丽娘的情感宣泄推向高潮,用连续的叠词营造出激烈而饱满的语境。自此,杜丽娘的感伤心理得到了最淋漓地展现和释放。
  而受到她的这段经历的影响的,亦有其人。
  《礀房蛾术堂闲笔》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杭有女商小玲者,以色艺称。于《还魂记》尤擅场。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每作杜丽娘《寻梦》《闹殇》诸剧,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日演《寻梦》,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界面,随声倚地。春香上前视之,已气绝矣。[11] 商小玲的事件反映了《牡丹亭》对于读者强烈的心理影响,由于商小玲作为戏子的“移情”作用,将杜丽娘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感情里,激起了内心潜在的强烈感情。渗入到商小玲心中的,是感同身受的凄苦哀愁,求不得而一心求之的强烈希冀在打动着她,情之至高至上至强至大冲击着她,她在这样心无旁骛的投入中,感受到了杜丽娘在那一瞬间所有痛苦悲伤的情绪,而原本潜在于她内心的凄愁苦绪也被唤醒,冲击着她的内心,回荡在她的胸臆,在这种剧烈的感情震颤下,她的身心无法承载,因而走向了死亡。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毕竟这样极端的情况还是相当地少见。但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杜丽娘作为一个经典形象,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千百年来的读者,她的经历和情感都在感染和影响着之后的女性,“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叹始终缭绕在女性读者们的心间,成为引发她们感伤心理的一个直接并且易发的刺激体。
  二、女性情爱心理的转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里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2]
  这段话从根本上总揽了《牡丹亭》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即汤显祖的“至情”思想。
  汤显祖的“至情”思想无疑是广泛而博大的。首先,体现在他肯定了人的自然感情尤其是两性恋情存在的合理性。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里说“杜丽娘”是“有情女子”,对杜丽娘的感情予以极大的笔力书写,对于杜丽娘的行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体现出汤氏对于两性恋情的认同和推崇。其二,体现在他肯定了两性关系的合理性。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遇之后,就发生了两性关系,而在后面的《幽媾》一出中,作为鬼魂的杜丽娘再度与柳梦梅发生两性关系。在《牡丹亭》中,未婚女子杜丽娘的性行为没有被指责和阻止,反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步得到了默许和肯定。其三,体现在他表达了理想的“至情”的终极特征——至深、至真、至极。《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的行为表现出她对感情的热切期盼和执着追求,而柳梦梅的行为也表现出他对于感情的至真至纯,虔诚珍惜。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情感的终极意义,即至深、至真、至极的爱情。
  这种思想无疑会渗透到接触《牡丹亭》的女性受众那里。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女性的“代入”阅读。
  “代入”阅读指女性由于自身经历与书中人物有类似或相同之处,把自己与书中人物混为一体,把书中人物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感情里,切身处地地经历一遍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对自己的情绪乃至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闺秀读者把杜丽娘当成了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并把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与之进行比较、对照。如俞二娘,曾被明清文人反复提及,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最为详细:
  “娄江俞娘,丽人也,行二。……年十七,夭。当俞娘之在床褥也,好观文史。……一日,授《还魂记》,凝睇良久,情色黯然。曰:‘书以达意,古来作者,多不尽意而止,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也’,斯真达意之作矣!’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13]
  具有这样的“代入行为”的女性读者,她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以假为真,甚至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去进行情感的体验,这样每一个女性读者都可以化身为杜丽娘去体验杜丽娘的感受与痛苦,并加之于己,产生了一种对于理想爱情关系的憧憬和希望。
  还有以自身行动来表现出自己对于爱情的强烈追求的人。邹弢《三借庐笔谈》记载:
  汤临川《牡丹亭记》,脍炙人口。相传扬州有女史金凤钿,父母皆故,弟年尚幼,家素业鹾,遗赀甚厚,凤钿幼慧,喜翰墨,尤爱词曲。时《牡丹亭》书方出,因读而成癖,至于日夕把卷,吟玩不辍。时女为字人,乃谓知心婢曰:“汤若士多情如许,必是天下奇才,惜不知里居年貌,尔为我物色之,我将留此身以待也。”婢果托人探得耗,知若士年未壮,已有室;时正待试京师,名藉藉传人口。即以复凤钿,凤钿嘿然久之,作书寄燕都达意,有“愿为才子妇”之句。年余亡覆书,盖已付洪乔公矣。复修函寄之。转展浮沉,半年始达。时若士已捷南宫,感女意,星夜来广陵,则凤钿死已一月矣。临死,遗命于婢曰:“汤相公非长贫贱者,今科贵后,倘见我书,必来相访,惟我命薄,不得一见才人,虽死目难瞑。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无违我志也。”言毕遂逝。[14]
  金凤钿并没有见过汤显祖,未必是真的爱上了汤显祖。但是由于她对《牡丹亭》的酷爱,因此认为把汤显祖当成了实现理想爱情的载体,并且对之一往情深。显然,这是受到杜丽娘对柳梦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影响,被之感染,从而效仿。据徐扶明先生考证,这件事情是不可信的,但是从这个故事的杜撰和流传,可以推测必然是有相类似的事情发生,才会有这样相应的记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某些女性已经相当程度地受到了至情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萌生追求爱情的想法,还有相应的行动。
  《牡丹亭》还影响了女性对于择偶观念和两性关系的思考。吴人三妇中的钱宜说 “今人以选择门第及聘才嫁妆不备,耽搁良缘者,不知凡几。风移俗易,何时见桃夭之化也。”[15]她直接表达出了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当时的择偶,都是根据“门当户对”的标准来选择的,门第和聘礼占了很大的因素。而两性之间的感情却被摆在了一个不重要的位置上,钱宜认为这会造成“耽搁良缘”的结果,而真正的“桃夭之化”即理想的婚姻应该是像杜丽娘和柳梦梅一样彼此之间有强烈而深刻的感情。因此,她希望“风移俗易”,达到一种和谐理想的婚姻生活状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