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转城空巢老人”看土地市场化改革(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杨川湘 发表于:2012-08-21 15:20  点击:
【关健词】农转城空巢老人;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市民化;分户转城;转城住村
(4)对生活质量的感受 我们的问卷调查,就农转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感受情况列举了7项,对其统计归纳如下: 感受辛勤劳碌每一天倍感负担沉重的占75.5%。笔者走访了96位农转城空巢老人,发现老人们大多坚持在家耕

  (4)对生活质量的感受
  我们的问卷调查,就农转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感受情况列举了7项,对其统计归纳如下:
  ——感受“辛勤劳碌每一天倍感负担沉重”的占75.5%。笔者走访了96位农转城空巢老人,发现老人们大多坚持在家耕种、喂猪,最多的种田10亩,最少的也种了2亩多。与其他老人相比,这些“城里老人”从事的体力劳动更为繁重,生活也更为简朴。农忙时节,老人饱一餐饥一餐是常事。76岁的周绍禄说“家里米、肉等吃的东西并不缺,但太忙了,我们没有时间做饭。”
  ——感受“经济收入低使生活质量差”的占到67.9%。农转城空巢老人除了每月领取80~100元不等的养老保险金外,绝大部分没有其它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很少的资助。老人每年获得子女给的资金低于500元的有30%,在500~1 000元之间的有40%,在1 000~2 000 元之间的有20%,只有10%的老人获得的资助高于2 000元。根据我们实地走访和调查,大榜村有三分之二左右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生计,不仅没寄钱回家给老人,而且孙子的读书及家里一切费用还要靠老人负担。由于经济收入低,谈不上生活有质量。老人不仅要忍受子女不在身边时的心灵孤独和寂寞,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在调研时了解到有的老人一季度就穿一套衣服,常年不洗澡,也不换衣服。如果是已经丧偶,一个人在家居住的,吃饭就马马虎虎对付了,不炒菜,吃点剩饭,炒一次菜吃几天。牛栏岗74岁的张成全,其住房系1954年建的土屋,年深月久破烂不堪;分户转城的二老要耕种5.5亩地,还要耕种女儿的田土,“汗滴禾下土”的感受可想而知;特别是近年来患老年病,治病开销年均3 000多元,老人表示“今年再不耕种水田,让田土荒芜”。
  ——感受“最盼过年能团聚以消磨生活寂寞”的占56.6%。他(她)们普遍感觉生活有压力,因为子女多在市外务工,所以子女们主要是给生活费和打电话来慰问老人,很少能亲自照顾,几乎都是一年回来一次。6组79岁寡居农转城老人谭得芬,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使这位空巢老人情感孤独。我们调查了解到,大榜村有将近80%的子女都是过年回家,春节期间,除去消耗在往返路程上、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三、五天左右。调查中不少老人甚至还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的开销过大,有些心疼”。
  ——感受“家庭养老让子女力不从心”的也占到49.5%。笔者在大榜村看到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差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带病干活还要照顾孙辈的也是老人。深究其因,不是子女们不够孝顺,多半是他们能力有限,自顾不暇。老屋基农转城老人黎定英,今年73岁,丧偶,虽然已是儿孙满堂,但是满屋儿女各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大儿子不会种田,也吃不得苦,所以总在城里“打游击”,每年挣得那点钱只够养活他们一家四口,两个孩子上大学还是助学贷款;小儿子一年的收入也高不到哪去,何况小儿媳还有慢性病,需要长年吃药治疗。儿女们的小日子不太宽,就自然无法给黎定英提供晚年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她又是个要强的人,所以老伴过世后,也不愿意成为儿女们生活的累赘,每月主要以90元养老金打发时光。 ——感受“教育子孙伤脑筋倍感精神压力大”的占56.6%。双龙沟的周成孝老人无奈地告诉笔者:“我的儿子都出去打工,留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我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僻,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调查发现,几乎有三分之二农转城空巢老人负有监护教育孙辈的责任,隔代监护使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负担。后湾74岁的农转城空巢老人程昭炳满怀担忧地说:“我没念过几年书,文化程度低,教育孙子确实已经无能为力,心里就怕耽误了孙子的学习。”
  ——感受“生活无照料而病痛在床无人管”的占22.2%。8组官田的63岁未婚农转城老人周德恩,独自一人病亡家中时,其承包地上还留有他耕种花生的锄头。据其养女周东凤(远嫁江津区几江)讲,周德恩老人患有高血压,2011年10月在江津区人民医院住院花销5 000多元不能报销,之后便没有看病吃药。
  ——感受“精神孤独倍感日子空虚”的占到6.5%。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转城空巢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分户农转城的78岁老人周绍伍与77岁老伴蓝世芬,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老人吃饭倒能够保障,但是论起生活乐趣,显得很木讷。周绍伍说他们每天太阳出来了才起床,太阳下山了就睡觉,白天只做两顿饭,生活显得十分呆板和寂寞。尽管如此,他在与邻居亲友聊天时,还顾及面子说“儿女们都图个出息,就随他们去吧”,其实,内心的那种思念、牵挂与强烈的孤独感很难用语言表达。正因为如此,希望“孩子多回家看看加强亲情”的老人多达67.9%。
  整体上看,农转城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闲暇状况不容乐观,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生活无照料,且负担沉重,而子女也大多不能负担“家庭养老”。同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农转城空巢老人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农转城空巢老人的出现是城镇化进程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它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解决。
  三、农转城空巢老人问题关节点:土地财富
  当前,与我国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农民对于土地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产权,土地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的财富。农民的土地、宅基地资产无法变成可以流动的资本,这既使继续务农的农村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使农转城空巢老人陷入困境。
  1.老人分户转城:留住土地这个“根”(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