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意识是一股不断的流。它总是由一个意识向下一个意识不断地涌流,中间没有间断的空隙。 当我们谈论意向性时,我们自然倾向于用一系列的言语片断来描述它,实际的情形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 一样。那么,这样的
另外,意识是一股不断的“流”。它总是由一个意识向下一个意识不断地涌流,中间没有间断的空隙。 当我们谈论意向性时,我们自然倾向于用一系列的言语片断来描述它,实际的情形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 一样。那么,这样的河流有没有河床?背景就是这样的河床,从各种感觉通道输入的信息或从内心涌现的 各种觉知就像一帧帧图片,只有在背景的剪辑串联下才能形成连续意识的“动画片”。
戴维森集中地阐述了背景对于意识的作用,他说:“心理事件要由命题态度来刻画,而命题态度是不能 独立存在的。我们能够识别单个的信念、意图、怀疑和愿望,一部分是由于它们在一个更多的态度构成的 大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某个信念的特性依赖于数不清的其他信念,信念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们与愿望、意 图、知觉有某些关系。这些处在态度之内的关系本质上是逻辑的关系:一个态度的内容导出另一些东西来 并且又由其他东西所导出,它不能与它们分离开来。这就是态度的正确归属施加了一个规范的限定:由于 一个态度一部分是由它的逻辑关系来识别的,某个人的态度模式一定会显示出高度的融贯性。当然这并 不意味这人一定是合理的。但是不合理的可能性依赖于一个合理性的背景:设想一个完全不合理的动物 就是设想一个没有思想的动物。”【4J戴维森对意向性的探讨采取的是上一下方案,即从生物一人类开始说 明意向性,展示其是具有丰富命题态度的系统。这种方案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意向生命整体论特征的关注。 戴维森认为一个生物如果不拥有语言,没有关于信念的概念,他就不可能具有信念,【5】这表现了极强的反 个体主义。任何生物如果不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如果没有背景,就不可能具有思维。
(三)背景使自觉行动得以可能
人为什么能自觉行动?在自觉行动时人们遵守规则吗?这些规则能否被人们认识?我们不妨来考察 人们是如何学会滑冰的。在一般情形下,教练给初学者一套语词以教导他该怎样做,比如“向前倾”、“保持 平衡”等等。在这里,每个教导词都是一个清晰的表征,学习者按照这些表征努力学习。从因果关系来看, 每个表征都作为决定行动的意向内容起作用。这里我们有很清晰的意向因果关系的例子,教导具有世界
到语词的适切方向和语词到世界的因果关系方向。滑雪是一系列的技能,这些技能是在清晰的表征帮助 下学得的。但过一段时间之后,滑雪者获得了进步,他不再需要提醒自己注意这些教导了,他只是走出去 滑雪。根据传统的认知主义的看法,教导已经内化且无意识地起作用了,但仍然是表征。它们应该是无意 识起作用的,因为如果人们思考它们或努力把它们呈现在意识中,那么他们就不能再滑雪或者至少变得迟 钝了。
塞尔指出,认知主义的这种看法并不恰当。当滑雪者滑行技巧变得更好时,他并不是内化了那个规 则,而是那个规则变得逐渐与他的意识不相干。通过训练,明显的规则逐渐变成我的一种技巧,变成我背 景能力的一部分。这些规则不是变成无意识的一项内容“内在于”我,而是重复的经验创造了身体的能力,
使那些规则完全与意识不相干。“熟能生巧”不是由于实践导致规则的完美记忆,而是因为重复的实践使 身体承担起把规则融入背景中的责任。我们不必假设每种身体技能由许多无意识的心理表征隐含,而是 反复实践及在各种情形中的训练使得表征的因果作用在技巧的训练中变得不必要。熟练的滑雪者不是更 好地遵守规则而是完全以不同的方式滑雪。他的动作是流畅的、协调的,而初学滑雪者必须有意识或无意 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规则上做一些摇摆的转弯和笨拙的运动。
因而,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们确实具有意向状态,有一些是有意识的,许多是无意识的;它们组成一个 复杂的网络。网络占有了能力背景的一部分(包括各种技巧、能力、前意向假说和预设、立场和非表征的态 度)。背景不是在意向性的边缘,而是渗透在意向状态的整个网络中。因为没有背景,意向状态就不能起 作用,它们就不能决定满足条件。没有背景就没有感知、行动、记忆,也就没有意向状态。
当然,意向性能上升到背景能力的层面。换言之,意向性能转变为主体自觉行动的内在知识,这种知 识是主体在运用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的。这一点在行动中更容易地被观察到。比如,我是一个熟练的滑雪 运动员,我不需要形成一个单独的意向来移动我的腿,也不必有个独立的意向来转弯等等。抬腿转弯都变 成了我滑雪的一部分了,是自觉的行为。教练以前教我的一套规则似乎都已经被抛之脑后。按维特根斯 坦的说法,我只是在行动。反过来说,背景能力是意向性最深刻的表达,所有的自发辅助行为都是意向的。 但是,万一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比如,我的脚抽筋了,那么我的意向就必须退回到我还没有获得滑雪能力前 的状态,小心地移动我的腿,让我停下来等等。
万方数据
三、对背景的一些误解
人们对背景有一些误解。一种看法认为,背景是偶然的生物事实和社会事实,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理论 建立在这些偶然的事实上是不合乎确定性理性要求的。【6J这种看法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既然背景是非表 征的能力,受风俗习惯影响,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生活形式,那么它一方面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交往的产 物,另一方面这种能力作为生物的能力,它又是生物学的。(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