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术语“元素”之厘定(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聂长顺 肖贵田 发表于:2010-12-15 11:42  点击:
【关健词】化学;元素;术语厘定;文化互动
盖有机诸体,皆由酸、炭、水、窒四气而成此四原质之离拆,虽极精细,但至今皆不能创制有机物体。而《理化新说总论一序例》则对书中译字做了申明: 古人译字之不适当者,随改正之。如温素,温热积于热气中而不发之义,故改

  盖有机诸体,皆由酸、炭、水、窒四气而成……此四原质之离拆,虽极精细,但至今皆不能创制有机物体。而《理化新说总论一·序例》则对书中“译字”做了申明:
  古人译字之不适当者,随改正之。如“温素”,温热积于热气中而不发之义,故改为热;“元
  素”改为“原质”……很显然,其所谓“古人”,当首推宇田川榕巷;而宇田川创译的“元素”,则被认为是“不适当者”。在译述者

看来,作为化学术语,“原质”比“元素”适当。
  此后,“原质”一名,多为沿用。如:1870年冬,大阪开成学校刊行日耳曼教官Helman(1828—1874)口授、市川盛三郎译《理化日记》,其卷之一化学之部第7页云:
  既能助其一原质燃,则必有他气。1873年2月,东京从吾所好斋刊行“美国嘉约翰口译、羊城何陈然笔述”《化学初阶》(原1870年刊于广州博济医院)。其卷一《化学提纲》第1页起笔云:
  一、不能判为二者,是之谓原质。二、原质共有六十五。1873年,东京得英学社编辑、出版的三崎尚之所述《新式近世化学》(3册3卷)卷之一第6页云:
  所谓原质,分拆、组成二法皆难行者也。
  3.“元”与“元行”
  1871年,东京的山城屋佐兵卫刊行川本幸民译述《化学通》(静修堂藏版)。该书凡例第1页申明了对“元素”等宇田川所创化学术语态度的变化:
  先哲将译为“元素”,有“酸素”、“水素”等名。余曾译述之书,亦皆从之。今此书始称“酸
  元”、“水元”等,非别有意,读者勿疑之。而从其本文行文来看,“元”确乎又是“元行”的简称。其第5、6页云:
  元行之本性如何,为化学古今之一大疑团……今许多元行虽藏迹,但终可探讨一品之秘
  蕴,其余诸元,亦皆可随之搜出。
  以上各名,并非日本独创,而是引自中国。其中,“元行”、“纯体”和“元质”一名,早见于明末人华耶稣会士的“汉文西书”,如前述高一志《空际格致》中便有“元行”和“纯体”;“元质”则见于1623年敕建闽中天主堂刊艾儒略《性学桷述》,其卷之一第2页有云:
  盖凡物皆有生息,有变灭,而元质则不生不变,常存不灭,为造化基,万象所共,庶类所同
  者。昔儒有云太极、元气,庶几近之。
  而在晚清入华新教传教士麦都斯所编《英华字典》第一卷(1847年)、罗存德所编《英华字典》第二卷(1867年)中,“元质”、“元”、“元行”等都被厘定为Element的译词。1855年上海墨海书馆刊行合信(Bemjamin)著《博物新编》一集《电气论》有云:
  如华人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谓万物皆由之化生;以西人考究物类之元质,为数五十
  有六,五行不足以尽之。1857年旧历2月上海墨海书馆刊《六合丛谈》第贰号所载慕维廉《地理》、韦廉臣《真道实证,上帝必有》也都采用“元质”一词。
  至于“原质”一名,则早见于1868年春北京同文馆出版的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 6)所著《格物入门》第六卷为《化学》。其第8、9页云:
  志在化学者,以各物试之,煅炼分化,求其若者质属掺杂,若者质本精一。其不复分化者,
  皆以为原质,至今计六十二种为原行。1871年江南制造局出版的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
  1928)口译、徐寿(1818—1884)笔述《化学鉴原》一书(成于1869年)也采用了“原质”一名。其卷一第二、三、四节依次阐述了“原质之义”、“原质之数”及“原质分类”。
  上举早期汉文西书、晚清英汉字典及中国早期化学著译,均一经问世即东传日本,成为当时日本的先进学人争相传阅、研习之物,为其术语厘定提供了知识和语文资源。
  
  三、“元素”之确立
  
  直到1870年代中后期,日本化学著译中,仍呈一义多名之势;甚至在同一文本中,亦现多名混用之局。如:1874年1月海军兵学寮编译、出版的John Addison Porter(1822 1866)原著的《化学大意》(2册),即同时采用“原质”、“元质”、“元素”三个译名。其《化学大意原序抄译》第l页云:
  兹稽古昔之说……以为火、水、土及空气四者为万物所以成形之原质……
  降至晚近之世,随化学之进步,除去火、水、土、空气四物,使不列于元质之地位……由是,
  水、土、空气三物,皆废元素之名号……1876年8月东京宝集堂出版的原田道义编《舍密阶梯》(2册2卷),则混用“元素”、“原素”、“元行”三名。其第一卷第9页《第二梯原素之发明》题下有云:
  自往昔西洋之穷理学者发明此原素以来……近至庆应之期,大凡为六十四元素也。明治
  之始,发明至六十八原素,将及七十元行。
  在此译名多出、并立的形势下,“元素”一直存在。庆应四年(1868)闰4月,明治前夕,宇田川榕精译述的《化学便蒙》(手写本,日本早大田大学图书馆藏)即沿用了“元素”一名。其卷之一第1页起笔云:
  酸素(氧一引者)乃天地间最普遍存在之元素……明治以降,沿用者日多,其势日强,至1870年代中期,终于走上通往“独尊”之路。
  其问,桂川甫策、川本幸民二人所采译名的变更,可视为“元素”走势渐强的鲜明例证。如前所述,1867年,桂川甫策在为竹原平次郎抄译《化学入门初编》所作汉文序中采用的是“元质”一名,但在1870年出版的《化学入门后编卷之一》(与石桥八郎合译)中却改用了“元素”一词,其第1页云:
  酸素为重要之元素,固不待论。如前所述,1871年,川本幸民在其译述的《化学通》凡例中,曾含蓄地申明自己对“元素”的不满,并改用“元”、“元行”等名,但在1875年由(东京)陆军文库出版的他与人合译的《化学读本》中,却恢复了对“元素”的使用。其第四章题为“单复元素”。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58)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