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中的引“语”引“谚”看“语”及“谚”(4)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金久红 发表于:2010-10-15 22:58  点击:
【关健词】《史记》;“语”;“谚”;文类
东汉是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的一个过渡时期,语言变化很大,而《孟子》赵岐注无疑是反映这一时期语言面貌的一部重要文献。以今释古的注释本质就决定了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用语,而赵岐的笺注特色也越发能体现这

  东汉是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的一个过渡时期,语言变化很大,而《孟子》赵岐注无疑是反映这一时期语言面貌的一部重要文献。以今释古的注释本质就决定了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用语,而赵岐的笺注特色也越发能体现这一时期的语言特点。就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特别指出:“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笺释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然。”所以,赵岐对于“谚”和“语”的这种互训乃至连用,既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而且,这种使用方法并非是在赵岐注中所仅见,东汉以后,“谚”、“语”互训乃至作为一个整体词汇,在载籍中也时有所见。如:
  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有:“语,谚言也。”在理解上便是二者互训。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更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金刚力士以逐疫。”
  宋人庄绰《鸡肋编》亦有:“又有诗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此谚语也。”
  而清人焦循于《孟子正义·梁惠王章句下》疏解赵岐注时亦曰:“俗所传闻,故云民之谚语,而其辞如歌诗,则谣之类也。”
  这表明“谚”“语”互训、连用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设若从传世载籍和古汉语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综合判断,这两者的殊途同归,可能大致始于东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