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协调机制多元化是灾后重建体制保障 灾后重建由于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地区、
多层次的不同主体,协调机制多元化便成为灾后 重建的体制保障。完善协调机制多元化,一是要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即各部门、各单位、各施工主 体应定期与当地党委、政府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 况,使灾后重建工作推进情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 协调下进行。二是实行项目、事项公开报告制度。 由于灾后重建涉及多种项目建设,为确保资金管 理、援建物资等方面阳光、公正、规范,有必要建立 项目、事项公开报告制度,使之达到共同监管。加 强沟通协调的目的。三是健全联合监督检查、协
调各方关系的制度。对重大招标项目、关系灾区
民生项目需定期组织对项目进展情况、资金使用 情况等进行联合监督检查,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同时应与当地市、州的监察、建设、财政、审计等部 门组成联合,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才能杜
绝腐败、消极等现象,实现灾后重建效益的最大
化。
(四)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灾后重建根 本
群众既是抗震救灾的主体,更是灾后重建的 主体。灾后重建中只有充分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 作用,才能释放出巨大的重建激情。灾后重建的 实践证实,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建设管理等方 面,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 督权,是灾后重建的基础,灾区群众不等不靠,重 建家园的精神是灾后重建支柱。正是灾区城乡群 众积极参与重建的主人翁精神和实际行动,才有 了灾区重建实效和良好大局。广大灾区群众常怀 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 群众真正成为灾后重建的实施主体、利益主体、责 任主体,从而聚集起重建的强大合力。正是灾区 城乡群众满怀对家园的认同、热爱,坚毅地面对灾 难的仪态,使他们真正成为了灾后重建的主人。
综上所述,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参与灾后重建
管理的新型模式,建立多元化社会管理体系是灾 后重建的必然选择。
三、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困境及原因分 析
(一)民问组织面临的困境 从民间组织外部制度环境来看:第一,民间组
织缺乏发展的法制环境。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
开完善的法制环境,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也一样。 但目前我国涉及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形成的法制 环境,还不足以激发民间组织公正发展,公平竞 争。我国现行法律不仅立法层次较低,在原则、体 系、结构、内容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而且缺乏行 业协会、商会、境外民间组织以及社会保障、志愿 服务等方面的立法。【31由于现行法文只有宏观原 则,可操作性不强,造成行业协会、商会、志愿者等 法律地位不呗,管理机制不顺。这样的法制环境 使民间组织在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权益无法定 位,而且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 险等方面缺乏优惠政策,形成民间组织发展的制 度性障碍。这不利于政府对民间组织的规范和管 理,同时也不利于民间组织行使公民权益和健康 发展。[4¨¨o’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的力量太弱太 小,表现在资金、人力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灾区所 需,与之缺乏发展的法制环境不无关系。第二. “归口分级,双重负责”的管理制约着民间组织的
发展。我国民间组织目前是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
负责同一层级民间组织的审批、登记、年检、变更、 撤销和监管,而民间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又由业务 主管部门负责监管。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一是在民 间组织的资格准入方面抬高了门槛,既限制了民 间组织发展的规模,又限制了民间组织的社团活 动。二是导致民间组织如果找不到业务主管单 位,就无法进行登记,迫使有的民间组织不办理任 何登记手续,以一种“游离”状态存在。双重管理 体制本意是想限制民间组织之间的竞争,期望以 此来消除由竞争所引起的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 但事与愿违,当5•12汶川大地震被媒体报道后, 众多民间组织(注册与非注册)从大爱出发,迅速 赶往灾区,他们凭着一腔热情争相救人,争相去发 放救灾物资,争相去进行心理辅导,争相去参加灾 区重建等等,由此不仅白白浪费了许多人力资源, 反而一度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双重负责管理体 制是我们的行政部门把如何降低政治风险和规避 责任放在了首位,而把民间组织的发展放在了次 要的位置,【51这极度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壮大成长。 第三,社会监督缺位。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公众和 舆论的社会监督环境,人们更多的是关心对政府 机构的社会监督,而对民间组织的资金使用、人事 制度、公益系统、综合服务等还没有精力和意识去 监督。在缺乏行政监管、财务审计、社会监督的情 况下,有的民间组织主体不清、政会不分、“官味” 肆溢;财务不能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内部自我约 束机制不健全;公益救援项目分散服务水平低下 等现象大量存在。长此以往必然会丧失社会公信 力,导致许多公益活动得不到社会和群众的支持。
从民间组织自身制约因素来看:第一,获取和
运用资源不足。我国民间组织整体能力不足最主 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我国尚缺乏 非政府组织专业人才培训机制,人员大都未经过 专业训练,致使民间组织市场缺乏竞争,难以形成 优胜劣汰机制。此外我国现行人事制度方面的壁 垒也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民间组织。在很多民间 组织中获取人力资源的渠道不畅通,人才资源信 息不灵是许多民间组织的通病。在我国双重管理 体制下,民间组织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 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这 种方式导致了民间组织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科学,并伴有“家长制”的管理方式,这在一
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间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第二,协调关系、发挥功能等方面不存在明显优势。
我国民间组织不像企业那样注重制度环境、社会 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使其组织的活动能力、管 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 显得较差,结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较弱,加 之组织管理上不民主、不透明、不规范,所以难以 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和获得社会公信力,这必然 会使民间组织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 民间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第三,民 间组织普遍面临经费不足。灾后重建的经费缺口 是巨大的,没有经费的支持,任何重建工作都难以 为续。地震发生后许多民间组织都慷慨捐助,但 时间一长,资金短缺的现象便凸现出来。目前,我 国相当一部分民间组织已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的状 况,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有三点:一是我国的民间组织过分依赖政府,缺乏 自筹资金的能力;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三是大 多数民间组织都没有独立的筹款权。这些在很大 程度上限制了民间组织的发展。(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