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的困境与发展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吴铀生丁一 发表于:2010-03-07 16:16  点击:
【关健词】汶川地震;民间组织;灾后重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摘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可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理性、有效地 j ;展开。从国家和社会关系演进的逻辑来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更多的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 ; i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通过对民间组织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困境与发展机制的研究,不仅 ; ; 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验总结和社会工作相关 i { 理论的深化完善。本选题

 
汶川地震之后全社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无
论是当地的自救,还是民间组织的反应,都比以往 任何一次危机事件要迅速、积极。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集中调度和单一的政府行为不足以应对灾 后重建的大量需要,从而民间组织的参与和社会 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愈发显得重要。在 中国民间组织和民间社会力量尚且薄弱的情况 下,地震之后重建工作也面临着更漫长的道路和 诸多的挑战,这无异于是对我国民间组织的一次 考验。

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因灾导致的贫困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物损
失,据民政部报告,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 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 数4571.0965万人。房屋损毁严重,造成接近600 万间房屋倒塌。据灾后调查显示,成都市倒塌房 屋49万间,受灾工矿企业729户;德阳市房屋受 损达1000万间,倒塌270万问,受灾工矿企业高 达1400家;绵阳市房屋倒塌2700万平方米,形成 危房3559万平方米,受灾企业1170家;汶川县八 个镇被夷为平地,整个县约1/3的房屋倒塌,约
1/3的房屋严重受损;北川县已成为一座废城。⋯
5•12汶川大地震给上以万计人们的房屋建筑和 财产带来毁没性地摧毁,不少人是使用了全部积
蓄购买或修建的住房,即使银行部门能给予房屋
按揭买单,重购或重建也将使灾区大多数人导致 贫困。另一方面,灾区人群的收入在短期内难以 得到提高。汶川大地震后也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惨 重的破坏,目前这些工矿企业处于重建或恢复时 期,不可能吸收更多的灾区人口就业。同时地震 导致部分灾区人口伤残使之全部或部分丧失了劳 动能力,伤残人口就业也必然成为问题,由此城乡 居民因灾导致的贫困会日益凸现出来。
(二)劳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地震摧毁了灾区人们赖依生存的厂房、商铺、 农田,使许多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口(近80万人失 业口1)。灾后重建虽然需要大批劳动力,但就业结 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成功率较低。其表现为: 灾区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文化、技术差距较大;灾 区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区域性的错位;灾区劳动
力预期收益与就业岗位支付不匹配等,加之每年
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外来农民工的求职压力,灾 区人口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三)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巨大 灾后重建任务面临的第一挑战就是资金不
足。2009年3月6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四川省常 务副省长魏宏就灾后恢复重建等问题接受媒体集 体采访时介绍说,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重建投资总 需求达17000亿元,目前共筹集政府性灾后重建 基金大概是3600亿左右,缺口大约是13000亿元。
灾后重建主要包括国务院指定的30多个灾区县,
四川省明确的12个重灾县和88个一般灾区县, 一共142个县。可见,四川灾后重建规模大,资金 筹集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数年努力。
(四)灾后重建中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土地供给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条件下,显得十
分敏感,粮食生产安全已成为全国关注的大事。
在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权衡上,保障粮食生产 安全是第一位的这点无可质疑,这就使得灾后重 建中受灾群众住房用地、城乡基础建设用地、工业 商业恢复重建用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的 需求与现存土地供给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五)受灾群众心灵创伤短期难以抚平 大地震给灾区群众来带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
和心理失衡,幸存者绝大多数存在恐怖心理在短
期内难以消除。特别是“三孤”人员不仅要忍受失 去亲人的痛苦。而且还要为今后的生计和生存而 感忧虑。地震受害者们的恐惧压力,短期内难以 抚平,有的甚至会伴随终身。
(六)涉灾矛盾纠纷会大量涌现
由于灾民的安置将打破原有次序环境,不同 行政区域的灾民由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由于民 族、文化背景、生活风俗的不同以及灾民素质的参 差不齐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灾民之间、灾民与行 政部门之间、灾民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行政部门之 间都可能因经济上的、政策上的、法规上的诸多不 确定因素而引发矛盾或纠纷。这种主体的多元 化,客体复杂化将是灾后重建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二、主体多元化是灾后重建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多元化主体是调动社会一切力量参
与灾后重建的新型模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自上而下管理体制 的缺失,必然导致灾后重建风险管理上所面对的 难度和挑战更大。5•12抗震救灾的事实说明,单 一政府行在灾后重建中或许是因为任务太急迫、 太繁重、牵头单位太多、灾区需求不断增加等等原 因,体现出多方面的无序状态。这种无序性会给 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建设留下先天不足的隐 患,也会使灾区雷同的地震遗址博物馆(纪念馆) 等文化遗产留下败笔与遗憾,还会使当地的生态 恢复难以进行,甚至造成加剧当地生态破坏。为 此,建立多元化社会管理体系是调动社会一切力 量参与灾后重建管理的新型模式。充分发挥民间 组织的作用来解决灾后重建的众多问题,以此壮
大和激发更多的社会自身力量参与其中,既是加
快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 构建以政府为中心的分权管理机制,形成分工有 序、管理有效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为了灾后重建工 作有序有条地开展,必须理顺政府、企业、民间组 织、志愿者、灾区人民等各种主体在重建中的地位 与功能,这是灾后重建中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前 提。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解决灾后重建资金不 足的重要途径
灾后重建的当务之急是必须破解项目推进 难,资金筹措难,产业发展难,扩大就业难等问题。 灾后重建的经济工作将围绕扩大资金来源,努力 增强投资而展开,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 的共同作用,资金缺口以财政投入为主,实现多元 投资主体,多渠道来筹集资金。因此,重建资金的 投入应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辅之以地方财政和 地区间的转移支付;赢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实行适 当倾斜的信贷投入;通过政府性资金的引导,建立 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通过资本市场来赢得资金;以 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通过灵活的投资合 作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充分调动灾区群众的投资积极性,用多种方式参 与灾后重建的基金投入。总之,在重建过程中坚 政府主导、持科学规划、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参与、 灵活开放、统筹安排、有效监管,确保重建资金有 效利用,才能有效解决灾后重建资金不足的问题。(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