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隐喻“性话题”(3)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WWW.NYLW.NET) 作者:陈为人 发表于:2011-02-26 16:24  点击:
【关健词】性话题,隐喻,土祠,
导游小姐说:在我们后土祠里边,脽指得是我们后土祠的地形,最初建祠的地形,就是汾河流入黄河的交汇点上,有一块类似我们人体臀部的高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之地。因为在远古,人们对生殖非常崇拜,因为他们认为只

  导游小姐说:“在我们后土祠里边,‘脽’指得是我们后土祠的地形,最初建祠的地形,就是汾河流入黄河的交汇点上,有一块类似我们人体臀部的高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之地。因为在远古,人们对生殖非常崇拜,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生殖,人类才能繁衍,部族才能壮大,所以,就把祠建在了这块土地上。”
  导游小姐又引领我们看了后土祠中明嘉靖丙辰年间重新建庙时镌刻的一块石碑:《后土祠庙像图》。导游小姐说:“在这个碑图的上方,刻有这个‘脽’的原貌,我们更容易看清这块‘脽’的地形构成。你看,这边是汾河,山西的母亲河;这边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这两个母亲河的交汇点上面,就有这么一块突起的、形似人臀部的高崖。汾河、黄河形似人的两条腿,而这个突起的高崖,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女性生殖器。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为特别能够繁衍人类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个生殖崇拜,转化为对土地的崇拜。因为最初的先人认识到,土地能够滋生繁衍万物,由此转化为对女性的崇拜。因为女性和土地一样,能够孕育生命,所以为什么后土祠里供奉的主神是个女性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大地称为母亲了。”
  华夏民族在说到“性话题”时,历来讲究含蓄。《小雅·甫田》中记述上古人迎御田祖,祈求雨水,盼望谷物丰收,人丁兴旺;而所谓“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种时,以男女交合为祭。以田地象征女阴,以种子象征男精,将男女性交称作“播种”“耕耨”,见诸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如《聊斋志异·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和她同房,笔语曰:“凡农家者流,苗与秀不可知,播种常例不可违。晚间耕耨之期至矣!”
  此处“汾阴脽”正是一个极好的隐喻。
  汾阴脽也称汾脽、脽丘、癸丘。黄河由北向南,汾河由东而西,在此交汇,形成一条长二三公里,宽一公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长阜。《山西通志·山川考》一书记载:“后土祠在汉汾阴故城西北二里(故城即现在万荣县宝井村),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据《水经注》讲:“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称这块地方为“汾阴脽”,唐颜师古解释说:“因其地高而起,如人尻,而名之。”清代康熙年间孔尚任总撰的《平阳府志》中记载:“脽者,河东岸特堆崛长四五里,广一里余,高十丈,巨屡坐处以形成,高起如人尻,故名。”
  这正是我们登临秋风楼、俯瞰地貌所闯入眼帘的景象。
  我们在进山门后前往献殿的路上,看到这里的台阶也修造得十分奇特,是呈“S”形。导游小姐说,这是标志着道教中的“阴阳鱼”图形。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一书中认为,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只看重出现新生命的门户,奉祀女阴的模仿物陶环、石环等;第二个阶段,他们选择鱼为女阴的象征物,奉祀鱼,举行特别的吃鱼仪式,即鱼祭;第三个阶段,他们又崇拜蛙。
  以陶环、石环等为女阴的象征物,这只是一种最肤浅的表面认识,只是简单地以环状圆洞比喻女阴。以鱼作为女阴象征物则进了一步,一方面,鱼形、特别是双鱼与女阴十分相似;另一方面,鱼的繁殖力很强,初民以此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希望。以后,又进了一步,他们认识到婴儿是由女性的子宫(肚腹)孕育而由阴户娩出,而蛙生殖力强、腹部浑圆,就以此作为子宫(肚腹)的象征物。所以,这几个阶段也体现出初民性文化的发展。
于是,女娲不论是“以石补天,抟泥造人”,还是“用芦灰止淫水”,自然都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保护神。
  
  五
  
  万荣后土祠还有一个传说:远古时期,神洲大地洪水泛滥,人们无处安身。这时汾阴脽上出了一位名叫钜灵的英雄。他顶天立地,神力无穷。见老百姓淹死的淹死、逃亡的逃亡,气愤无比,于是伸出两臂把华山掰成两半,让滔滔洪水奔泻到海。看到人们开始恢复生息,才疲惫地坐下休息。钜灵座下就形成了高阜,如人之股,即成这片“脽”。由于“脽”上的钜灵为天下建立了奇功,所以各种祥瑞之气都向此集结,以报钜灵。从此,“脽”上成为钟灵毓秀之地。多年来常有祥兆呈现。《汉书》记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汾旁有光如绛。”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神光并现,兴于山谷,烛耀斋宫十余刻,甘露降,神雀集。”此处,“荣光现于河”“荣光溢河”的记载也见于《唐书》《宋史》。
  辛立在《男女·夫妻·家国》一书的“祭祀与生殖崇拜”一节中有这样的阐述: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是一个人彻底的消亡,而是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礼记·礼义》篇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鬼是人存在的延续,人虽然在肉体上死亡了,尸骨埋在地下,变成了一抔野土,但其气发于上,是为昭明,昭明是精神,是气。“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因之人死后以神鬼形式存在,并且对活着的人们有着降福消祸的作用。古人正是通过祭祀的形式,勾通鬼神和人的联系,求得神灵的保佑。
  通过祭祀,求得人与神明的相合相交,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实现鬼神向新人的转化,这是古人观念中生殖、繁衍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的终极原因。因此,上古并不看重厚葬,人死了以后,或以土燎之,使其升天,或以土埋之,不树不封,以便于气在宇宙中流动,并通过后人在祭祀时的神秘活动,使其又回到人的身体之中,形成新人。
  行气或称作“合气”,是古人关于性行为的隐语。《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传》有“男女合气之术”,就是隐喻男女间的性关系。传说中起源于黄帝的行房之术,也是讲究通过“合气”来达到人的新生。《淮南子·天文篇》把这种合气之术描写为:“吐气者施,合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也讲这个道理:“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论衡·自然篇》则把气在生育上的功能说得更为传神:“人之施气也,非欲以生子也,气施而子自生矣。”在古人看来,似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在构成生育的因果关系中,并不是决定的作用,而是天地间鬼神所化成的精气的流行和演变,构成了人类的生殖繁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