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隐喻“性话题”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WWW.NYLW.NET) 作者:陈为人 发表于:2011-02-26 16:24  点击:
【关健词】性话题,隐喻,土祠,
山西万荣县有一座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的后土祠。   后土祠的至高点是秋风楼,到后土祠不能不登秋风楼。   汉武帝曾先后六次前来后土祠祭拜,并即兴吟诵了千古绝唱《秋风辞》。鲁迅先生评价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秋风辞》在金元之前一直未见诸文字

“萧瑟秋风今又是”,我们山西作家黄河采风团一行,恰逢与汉武帝同一节令来到后土祠,当然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秋风楼,位于整个后土祠的最后面,砖木结构。初建时楼高五层,后因太高被暴风吹倒。复建改为三层,即使如今三层,也有32.6米高。后土祠是依山势而造,因而秋风楼愈益显得巍峨屹挺。秋风楼上高悬两块横额:东曰“瞻鲁”;西曰“望秦”。登临楼顶,极目远眺,东瞻齐鲁,嵋岭山若隐若现;西望长安,史圣司马迁墓似有似无。源于晋北管涔山的汾水,激情澎湃莽莽滔滔由东向西,奔腾着赶来与黄河相拥。两河交融,冲刷堆积出一块高地。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水气和雾气好似为这块土地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山光水色犹如海市蜃楼尽在虚无飘渺之中。
  登高而望,顿成瞻瞩。眼前展开的,不仅是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轴积淀的历史画卷。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心中不由涌起历朝文人墨客登临此处的吟诵:
  “层楼碧殿入青云”“俯瞰中流百尺深”;“悠悠飞鸟青天外,滚滚河流大野中”;“黄河滚滚楼边过,嵋岭巍巍天际驰”;“菊兰芳歇秋容淡,箫鼓声残日色沉”;“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脉通”;“怒涛千年摧旧岸,归鸿几点下斜曛”……
  当我正沉浸于思古之幽情中,作家彭图靠上来,用他那带有极浓忻州口音的普通话看着我说:“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
  我不知所云,亦无言以答,只是望着彭图。
  彭图笑了:“你瞪大眼好好看看,这是什么?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就是一个巨大的女人生殖器。”
  我也笑:“还是鲁迅那句话,中国人唯在这方面想象力丰富,从白臂膀就能想到半祼体全祼体,就能想到性交杂交私生子。”
  彭图文绉绉地调侃一句:“性者,人之欲也。百看不厌,饱食无够!”
  
  二
  
  华夏文化向有“皇天后土”一说。皇天主司天,后土主司地。后土是传说中的大地之母。原始初民在神话里创造了姜嫄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儿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来堆土而成的“社”演化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为谷物神,“社”和“稷”联在一起称作“社稷”,成为代表国家政权的一个政治名称。万荣后土祠祀奉的主神就是后土圣母,后土又称“社神”。万荣县东部,与稷山县交界处有稷王山,是祀奉稷神的地方。社神、稷神,构成“社稷”。
  一个皇帝登基以后,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到泰山祭天,君权天授;再一个就是到后土祠祭地,心系社稷。
  “社”是华夏民族上古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与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范畴。闻一多说:“余尝谓治我国古代文化史者,当以‘社’为核心。大抵人类生活中最基本者不过二事,自个人言之,曰男女,曰饮食;自社会言之,则曰庶,曰富,故先民礼俗之重要者莫如求子与求雨,而二事又皆寓于社。”
  值得回味和思索的是,我们先祖创造出作为地母神的“社”,和作为谷物神的“稷”,此二者的相互组合,反映着我们祖先什么样的潜意识思维逻辑?尽管社稷二者合称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名称,但在初始阶段,二者分明是代表着两个相关的神话信仰体系。女性的地母神和男性的谷物神之间,是对男女两性关系的一种象征。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存在,保障着大自然生命繁殖功能的正常运转。
  导游小姐向我们这样介绍后土祠:
  “这个庙的历史非常悠久,初建于汉文帝时代,早在公元前163年,据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初建时叫汾阴庙,所谓汾阴,就是说地处黄河东岸,汾河之南。汉武帝刘彻是来后土祠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一生共来了六次,可见汉武帝将祭祀后土圣母看成是国家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正是在汉武帝时期,汾阴庙改为后土祠。自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宣帝、元帝、成帝,后汉的光武帝,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先后三次前来祭拜,再以后,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也前来祭拜。从汉武帝到宋真宗,前后有九个皇帝,二十四次来后土祠祭祀……”
  还可以向上追溯,在万荣后土祠里,有座《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轩辕氏扫地为坛于睢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这段碑文记载说明,远在汉文帝建汾阴庙之前,我们的先祖黄帝就曾来这里祭祖,因当时此处尚未设坛,于是黄帝就“扫地为坛”。黄帝是我们炎黄子孙祭奠的先祖,而黄帝却来这里祭祀后土圣母,“寻根拜祖”!此后,尧舜二帝以“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大官员,专管祭祀后土之事。再往后,夏商周三朝国王,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祀后土的仪式。
  这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引无数帝王竞折腰。
  我们随导游小姐走进后土祠庄严肃穆的献殿,中间供奉着后土圣母,两侧是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这大概与道教的上清、太清、玉清和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宗教崇拜格局是类似的。
  导游小姐介绍:“后土圣母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女娲了。”
  陈振民在《万荣后土祠》一文中介绍说:
  
  传说在黄帝以前很早的年代,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却有一位伟大的女神——女娲氏。这位女娲氏在中国远古传说的文荟《风俗通义》中,被称作地皇。事有凑巧,后土祠中有一明嘉靖丙辰年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这个图上称后土圣母为“后土皇地祗”。祗是土神,这里又称她为皇,无疑她也是一位地皇。这样,女娲和后土就被地皇二字串联到一起,说明女娲和后土是同一位女地皇的两个称呼。
  
  来到万荣后土祠,我还听到这样一个传说,说当时大地上只有一位地皇女娲,她独来独往,非常孤独。后来天皇伏羲氏从天而降,与其为伴。天皇为男,地皇为女,两者交媾,女娲怀孕。到分娩时,就选中了这块最为僻静安全、又温润宜人的河中之洲,完成创造人类的庄严使命。由于分娩十分痛苦,一次又只能生一个,女娲见这块土地肥沃,能生长万物,心想,用黄土抟捏一些男女,让他们自行交媾,不就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于是,女娲氏就在这块土地上筑起一个土围子,在里边用汾黄之水和了一大摊稀泥,然后用绳蘸泥,举起来一甩,溅出许多泥点,一个个都变成了人。这样不断地蘸,不断地甩,无数人就产生了。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女娲亲自抟泥造出的人就成为富贵之人,而用绳蘸泥甩出来的人,当然就是“溅”民了。这一说法,显然是官方话语“富贵在命”对民间产生影响的印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