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说中,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例如,《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 至于女娲与
古代传说中,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例如,《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
至于女娲与伏羲,他们是怎样由兄妹而结为夫妻的,李冗的《独异志》中讲了这么一则神话故事:
上古时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涨,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个葫芦瓢里,幸免于难。等到雨停水退,他们从葫芦瓢里走出来后,世界上已杳无人迹。一个仙人对他们说:“这世界上已没有人了,你们结为夫妻吧,不然人类要灭种了。”他们没有同意,因为过去听老人说过,亲兄妹不能结为夫妻。他们向前走去,一只乌鸦飞来,劝他们结为夫妻,他们很生气,砍下了乌鸦的头说:“如果你能接活,我们就结为夫妻。”刚说完,乌鸦的头与身又连在一起,呱呱叫着飞走了。可是伏羲兄妹仍不肯结为夫妻,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观音娘娘。观音娘娘劝他们结为夫妻,并说这是天意,他们不信,观音娘娘说:“你们各去一个山头,各燃一堆火,如果两股烟能合到一起,就说明天意要你们结为夫妻。”他们照做了,果真两股烟合在了一起,于是他们就结为夫妻了。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创世纪传说中,都留下“兄妹交媾”繁衍后代的记忆印迹。诸如苗族、侗族、瑶族、傈僳族、彝族、水族、藏族、黎族、撒尼族、土家族、布依族、拉祜族、基诺族等。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从而衍生了人类。在人们心目中,土地是万物之母,孕育了生命,两者融合为一体。
原始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等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把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男和女的关系,儒家就认为,天和地、阴和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
分析“地”这个字也很有趣味:地者,从土从也。郭沫若在《释祖妣》一文中,以《殷契粹编》及《殷墟书契前编》中的甲骨文和金文为依据,把“土”字诠释为男根之象征。而“也”字,据许慎的《说文》卷十二:“也,女阴也,象形。”认为“也”字是女阴的象征。与“土”的生育功能相类似,“地”的概念也同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为了强调大地的母性及生育特征,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也字,和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土字,组合成一个崭新概念。确切地说,土和地都是地母观念的表露,而土字在先,见于甲骨文,地字不见于甲骨文,显然是后生之字。从土到地的演变,表现出原始初民对人类繁衍现象认识上的进步。
《易经·系辞下传》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氤氲在这里不是云或雾浓郁的意思,而是施之“云雨”,意为万物由相互作用而繁衍变化。在这部书里,还称阴为地之母,阳为天之父。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人类繁衍生殖崇拜是与农业生殖崇拜融为一体的,这可能也就是形成把“后土”和“女娲”合二为一的民族集体潜意识。
万荣后土祠把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言之凿凿地搬到了自家的土地上。与此相印证,距离后土祠不到一百里,在山西的南大门芮城县有一个著名古渡——风陵渡。其名称的由来,因为史书上记载女娲是风姓,这里遗存有一座女娲的陵墓,故女娲陵也称之为“风陵”,这一古渡也因之而得名。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河东这片土地,是女娲当年活动的地方。
也有学者认为后土与女娲不能混为一谈,2004年《山西日报》还专门召开了后土与女娲是否同一人的专题讨论会。
实际上,女娲这一神话中的人物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女娲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还产生过争论。大多数认为女娲是女性。《太平御览》引言:女娲氏,风姓。会制作牺牲祭品,有厨艺。蛇身人首。也叫女希,是女皇。南宋郑樵在《通志·三皇纪》也记载:伏羲死后,女娲继位,成为女皇。这些记载和说法,都认为女娲是女性。然而清代学者赵翼考证,女娲应为男性。他认为女娲本来是风姓,号女希氏,是上古时代贤明的帝王,位列三皇之一。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先民们世代口口相传,后人因音而误为字。其实,女娲是姓氏,而不是性别。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的开首篇《释祖妣》中,对古史传说和祖妣概念的发生和演变,做了深入缜密的考据。
我们暂且把这一历史疑案存而不论,不管女娲是男是女,也不论女娲娘娘和后土圣母是否同一人,总之,万荣后土祠供奉的,是繁衍了我们人类的一位女性先祖。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天下以后土为主宰,总管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也说,周王在给诸侯封田之前,必须禀报后土圣母。可见在当时,后土圣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母系氏族的遗痕。
在后土祠供奉“后土娘娘”的献殿立柱上,书写着这样一副楹联:
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
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
联头巧妙地嵌入了“后土”二字。
我们的原始先民们,用自己的想象和智慧,诠释着天地起源、人类繁殖的一系列疑问。
三
在踏进后土祠的山门时,导游小姐特别提醒我们注意上边的一幅楹联:
“合脽拥浪,浪浪吞波朝圣母;日月生辉,辉辉泛彩绕神丘。”
导游小姐还诵读了一幅联:
“追本溯源,汾阴脽上寻始祖;感恩戴德,后土祠中谒圣颜。”
导游小姐说:
“我们注意这两幅联中,都有一个‘脽’(念Shui)字,月字旁一个佳人的佳字。这个‘脽’是我们后土祠的专用字,现代汉语里已经废弃不用了。这个‘脽’字,在《辞海》里边指得是我们人身体的一个部位,就是臀部。”
中国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这个“脽”字,正是隐喻着美人之臀。而在汉武帝的秋风辞中,其实也有着这一暗指:“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吟诵后土祠的诗中,也多有雷同暗指:“谁言芳岛佳人到,思情偏结一生痴。”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