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用的燃料,会不顾一切破坏沙漠中的固沙植
被,结果造成天然林减少,沙漠化扩大的恶果。
可见,贫困既是环境恶化的原因,也是环境恶 化的后果。正是这样,西北地区才陷入了“贫困一+ 环境退化-+贫困”的恶性循环,而这种循环恰恰是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阻碍其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贫困和想要脱贫所造成的最 直接后果——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依然 是目前西部人口与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和 矛盾。只要西北贫困地区不能从原始落后、低度 开发的生产方式及生存困境中完全解脱出来,温 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贫困地区就难以从生 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中走出来,西北地
表2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县与贫困的关系
陕西 92 37 50 29 0.40 0.54 0.78 0.58
甘肃 75 43 4l 28 0.57 0.55 0.65 0.68
青海 39 8 14 8 O.21 0.36 l 0.57
宁夏 18 5 8 5 0.28 0.44 l 0.63
资料来谭:王建武.中国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5.
区生态环境就难以实现全面的恢复、保护与治理。
第二,西北地区贫困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在 分布上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少数民族人口与贫困 问题相互交织,消除贫困任重道远。西北地区是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其中尤以新疆、青海和
宁夏最为突出。2005年,新疆少数民族比重高达
60.26%,青海和宁夏的比重也分别达到46.32% 和35.98%。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少 数民族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民族人
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当地汉族,少数民族人口比 例明显提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 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1.08%上升到2005年的
1.49%。从居住形式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呈现 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这一特征在新疆和 宁夏表现得尤为明显。少数民族的这种居住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扶贫工作绩效的提高。在新 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区部分民族聚居区中,少
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和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四省
区尚未脱贫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0万人,约占四 省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1 741万人)的9.2%,其 中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民族聚居地贫困人口分 别约为83.75万人、27.8万人和37万人,分别占
一12一
本省区少数民族人121的7.6%、12.93%和
15.88%。[1]
二、西北地区贫困的成因和机制分析
从目前西北人口的贫困表象上看,我国西北 地区既有整体的连片贫困,即地域性贫困,一般以 绝对贫困为主,又有局部的个体贫困。在少数民
族地区则主要以第一种类型为主。西北地区贫困
问题具有各种历史成因,如经济基础的薄弱,远落 后于东中部等,而自然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累积效应因素等更是西北地 区贫困的重要根源。
1.生态环境脆弱且恶劣 贫困地区不仅是自然资源缺乏的地区,还是
灾害频繁,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也缺乏的地区。 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荒 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失 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和地下水位下降,林草植 被覆盖度总体不高且质量、功能下降、土地投入产 出率下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甚为严重等若干方 面,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地
理空间分布上处于边缘,社会经济方面处于临界
万方数据
状态)、区域性(贫困山区的部分深丘区和高寒山 区)、民族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历 史背景、文化价值观念等)、少数性(贫困地区的 经济规模相对于总体的经济总量只占较低的份 额)等特征。lzo
恶劣的生态环境作用于贫困的主要途径表现 为:(1)严重的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程度。土地退 化,造成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 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下降。在西北地区,土地退 化与贫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以陕西省最为突 出,12个土地退化县全部为贫困县,青海的16个 土地退化县中有8个为贫困县。【31土地退化的直 接后果就是降低农民收入,加剧贫困地区农民的 贫困程度。(2)水资源短缺限制了西北地区农业 的发展,阻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较 为短缺的水资源造成西北地区部分人口饮水困 难,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以满足。西北地区 需解决饮水困难的人口所占比重为43.81%,明 显高于东中部;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在 极大地浪费水资源的同时造成大片土地因缺水而 无法开垦,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在我国西北各流 域的中上游地区,大多仍采用“大水灌溉”等传统 的灌溉方式,过量引水灌溉,普遍存在农业用水浪 费的现象。如整个新疆北疆农业综合灌溉定额为(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