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 育和培训;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 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 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 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 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 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 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 有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教育 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速 成性等特点,很受成人欢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既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式,也 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道路。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苇要途径。控制
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计 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 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 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 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 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达到治本的目 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 生育观念的形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 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据1982年统计,文盲、小 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妇女已生育子女数分别 为4.74、3.81、3.08、2.41与1.94。2001年对妇女 多胎率的调查也显示出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反相 关性,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和文盲的妇女多 胎比例分别为0.4、3.4、7.0、18.9与36.5。调查 还显示,文化程度与早育率也密切相关,当年我国
20岁以下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妇女的早育率是:大 专文化的占0.5%,高中文化的占1.8%,初中文化 的占5.4%,小学文化的占7.1%,文盲占8.9%。o 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越容易受诸如“早婚早 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 影响,她们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数量,而很少考虑 孩子的素质,结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贫困的恶性 循环。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她们往往从事专业性 较强的工作,对工作追求相对较高,受传统生育观 念影响较小,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所提供的避 孕节育方法,愿意优生优育。
教育还可以通过实施人口教育,直接影响年轻
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 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 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年,我国15岁 至19岁人口为1.03亿人o,在十年内,他们都将 进入婚育期。这批人口的生育数是左右今后人口 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 的生育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形 成过程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 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巨大力 量。此外,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 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 人员成倍增加》,http://www.stats.gov.en/tffx/ztfx/jng- gtd30n/t20081103_402513671.htm,2008-11—03/2008-11—17.
②胡鞍钢:《聚焦中国人口国情》,《学习月刊))2007年
15期。
③张车伟:《我国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变及其新挑战》,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④朱彬、王义:《13亿人口使我们面临新挑战》,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一0I/05/content一
2420125.htm,2005—01-05/2008—04—17.
⑤王惠诗:《农村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当代经济》
2008年第5期。
⑥陈俐:《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
⑦童玉芬:《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 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期。
⑧⑨⑩⑩⑩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 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240—241页,第315页,第61、317、318页,第299页。
⑩田雪原、王国强主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 与发展》,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第364页。
⑩沈百福:《我国教育投资的进展与问题》,载《教育科
学>)2003年第2期。
⑥陈钮芬:《我国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模型的实证分析》,载《数理统计与管 理>)2004年第2期。
⑩⑩蔡防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第48页。
⑩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⑩梁济民:《论中国人口素质》,《人口研究>>2004年第(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