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限理性修正与非理性批判 理性假设与理性预期理论大行其道之时,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滞。凯恩斯最早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更迭的心理因素的角度来解释投资者行为,一开始就提出了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而后最有代表性
二、有限理性修正与非理性批判
理性假设与理性预期理论大行其道之时,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滞。凯恩斯最早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更迭的心理因素的角度来解释投资者行为,一开始就提出了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而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 1956),将人的行为纳入了经济研究的范畴,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
(一)有限理性的修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erbert Simon,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完全理性作出了重要修正,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自他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叫有限理性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公认的看法。西蒙当年认为有限理性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理论,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他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他们既具有“经济”特征,同时也具有“理性”特征,虽然他们对有关经济情况的信息掌握并不绝对完备,但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信息制定出最佳的行动方案。西蒙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以“最大”或“最优”为标准,而只是以“满意”为标准。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两者的差别在于经济人寻求最优,从所有的备选方案当中择其最优者,而管理人只寻求满意,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程序。因为现实中通常情况应该是个人只具有有限理性,只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信息决策上,而让更多的决策依赖于习俗、惯例、道德规范、标准程序和模仿的形式。西蒙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两个命题,纠正了传统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西蒙反对主流经济学的最优决策模型和全部均衡概念,虽然他的有限理性概念核心,即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质疑,但是主流经济学却在最优决策和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吸收了西蒙的全部研究成果。以Wald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将不完全信息引入传统的最优决策模型和全部均衡及对策论模型,使得主流经济学的最优决策和一般均衡模型可以用来揭示不完全信息对经济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使理论的现实意义大大加强。
(二)非理性批判
凯恩斯一开始就提出了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凯恩斯的预期理论对预期与不确定性的分析作为《通论》的主要贡献之一,形成了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凯恩斯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的是“选美竞赛”理论,即人们在选择股票时的行为跟挑选美女的竞赛如出一辙,人们会推测在别人眼里的美女是谁,并据此投票。一旦股市提前反映经济上升,投机者如醉如痴的“动物本性”(Animal Spirit)和精明算计的经济人本能会产生“乐队车效应”,即由于经济繁荣推动股市上升,投资者会涌向价格的乐队车,助长股价节节攀升,使得市场上升得更快,直到资产价格上升到完全不能用基础经济因素来解释,使市场预期发生逆转。由此可见凯恩斯的分析主要是从心理因素出发,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预期是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情绪和心理状况,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预期。在凯恩斯构建的宏观经济模型中重点关注的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的预期、对风险形成的判断以及信心。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不仅决定于哪种预测的概率最高,而且要看作出预测时的信心状态(State of Confidence)。特别是他由此建立了一个不确定性前提下由于投资变化使得整个经济态势发生变化的模型,即投资由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贴现率决定。在凯恩斯看来,预期对投资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动物本性”(Animal Spirit),由此,主导的投资冲动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预期理论是对理性人假设的否定,虽然他本人并未在论述中以非理性约束预期,但是心理因素作用下的预期必然是非理性的。另外,凯恩斯分析了投资者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预期对投资活动的影响,提出了投资选择问题,但并没有相应地提出资产投资组合及其优化问题。而且凯恩斯将预期完全作为外生的,即归之于人们的心理因素,没有把这种心理因素与外界世界联系起来,而在凯恩斯那里,未来成为完全不可确知和无法掌握的。
继凯恩斯之后,哈里森(Harrison, 1978)和克雷普斯(Kreps, 1978)分析相互间存在差异的异质交易者,区分了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由于不同预期所获得或损失的投资预期收益不相同。桑福德·格罗斯曼(Sanford Grossman, 1980)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1980)提出了Sanford-Stiglits模型,说明偏好、信念和信息对证券价格信息有效程度与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在对EMH和CAPM等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的诸多异象同样动摇了理性预期的基础。斯罗维克(Slovic, 1972)首次提出了将行为学纳入投资决策的研究过程中。
三、噪音交易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下面讨论为什么在现实金融市场中噪音交易行为必然存在的原因,以及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决策理论的发展。
(一)噪音交易理论的演进
噪音学派首先从解释为什么金融市场中必然会存在噪音入手,讨论了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博弈过程。Grossman(1976)认为如果市场揭示了太多的信息,由于竞争的作用,则交易者不可能通过信息获取超常收益。市场中存在两类投资者:拥有信息投资者(Informed Investor)和无信息投资者(Uninformed Investor),拥有信息投资者知道真实价格的概率分布,他们基于拥有的信息选择在市场中的位置,当他们获取超常收益时,买入行为增加,推动价格升高,反之亦然。无信息投资者没有进行信息收集工作,但是他们了解当前价格已经包含了拥有信息投资者所拥有的信息,他们会通过当前价格所反映的信息,得出对未来价格的估计。价格体系要包含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被价格体系全部包含之后,人们就失去了信息搜集的动因。如果信息收集是有成本的,则价格体系一定会包含噪音,这样投资者才能够基于所收集的信息获取收益。如果价格体系不包含噪音,信息收集有成本,则一个完善竞争的市场将被打破,因为信息收集者基于拥有的信息无法获取超常收益,均衡也就不存在了,而在没有人收集信息的市场中均衡同样不存在。当许多投资者企图基于信息收集获取超常收益时均衡价格受到影响,价格也就较好地反映了信息。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揭示太多的信息,则会消除人们进行信息收集的动因,只有价格体系中包含足够多的噪音,才能够刺激投资者进行信息收集,价格体系才能够得以维持。Grossman和Stiglitz(1980)认为如果将竞争均衡定义为价格达到能够消除所有套利机会的水平,则竞争市场不可能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因为存在套利成本的理性套利者不能够获取套利收益,只有拥有信息投资者基于所拥有的信息处于有利的地位时,才会获取套利收益。因此,有效市场假说的任何时间价格总是可以充分反映所有的信息是不成立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