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区域全局和发展趋向,制定和完善体现城镇化重点突破要求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并以科学的乡村发展规划与之相匹配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发展整体推进和城镇化重点突破有机结合的统一的全域规划,以利于保障双重目标的同时实现。
3.2.2 以发展促进双重目标的实现
欠发达地区当务之急是加快构建城镇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产业发展,打牢城镇化重点突破的物质基础,又为增强城镇辐射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创造物质条件。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和包括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的软硬实力、功能和品质,并努力将城镇产业向农村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说,这是在欠发达地区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求的可行路径。更具有深刻意义的是,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既有利于迅速而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积极而稳步地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使生活在乡村的农民也能逐步享有城市人那样的先进的生活方式,这种农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城镇化。
3.2.3 以改革推动双重目标的实现
例如,通过建立城乡统一有序的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可使农村劳动力自然、顺畅地向城镇转移;通过坚守底线的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则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顺利转移。这些改革举措都能从根本上有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重点突破,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增进农民的应有权能,促进农村活力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有的地区所创造的 “三集中”、“三置换”⑦的做法在欠发达地区结合实际的运用,则可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更直接促进农村城镇化,更有利于城乡发展整体推进和城镇化重点突破双重目标的实现。
3.3 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发展
在统筹城乡双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欠发达地区加快把城镇产业做大、实力做强,还是发达地区重点促进乡村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发展均势所必然。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与经济的矛盾统一规律告诉人们,人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系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发展,就在经济与生态领域完成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自然中获得了自由,就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按照诺瑟姆曲线理论描述,在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扩张期,会伴生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但目前处于这一阶段的欠发达地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发地区,理应吸取先发地区的教训,努力避免和减少类似的“城市病”的发生,因为诺瑟姆曲线是根据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而形成的,我国目前的后发地区并非一定要遵循这一“规律”,完全可以做到少走弯路,后发先至,尽可能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完美结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生态现状,目前发达地区固然要重视生态的保护,但生态建设应更多地表现在生态的修复和提升,并努力破解与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相统一的难题;欠发达地区固然要重视生态的修复,但生态建设需更多地表现在生态的保护和优化,并努力破解与加快发展相统一的难题。
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发展要寻找若干耦合点。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都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镇,但从生态建设及经济和城镇发展所需土地资源的角度看,发达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相当匮乏等原因,在城市形态上,经济与生态的一个重要耦合点是建设紧凑型的园林城市,而许多欠发达地区例如平原地区和水网地区的苏北则不同,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耦合点是:打造宽广型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作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形态,它由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城区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田园景观,是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兼备的人类宜居的聚集地;在每个田园城市里,既设有坐拥田园风光的生活居住区,又配有设施齐全的文教体卫社会事业区,还建有集中布局的产业功能区,为城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和有力经济支撑,所以它又是将农村的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系统、城乡优势交融的结合体;它一方面由城市为农村提供密集的市场和科技、教育、金融等高层次服务,一方面以广袤的田园作为依托支持城市的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并作为遏制城区无节制膨胀的绿色屏障,所以它还是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和有机平衡的调节器。由此形成了一个城市与乡村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科学的城市格局和生态城市体系。建设田园城市需要良好的环境本底、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良的传统农业基础,许多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恰恰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苏北地区为例,该地区尽管在以往的经济快速发展中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总体上环境本底尚好。不仅现有土地资源丰富,而且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充足,近些年来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更多地以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愈益迫切。所以,在苏北着力打造田园城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既是苏北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又是苏北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的有效和巧妙途径,更是苏北打造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和城镇化特色的现实选择。
建设田园城市的关键在于科学、理性处理好若干关系:一是创造生态效益与谋求经济效益的关系;二是追求优美环境与提升文化含量的关系;三是以田园为依托与以工业化为支撑的关系。目前,苏北不少地方已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譬如,邳州市根据自身特点,一方面着力打造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绿中的水景田园城市,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田园特色和生态魅力。另一方面,邳州市又在创造生态效益的过程中谋求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县城周边大片的粮田,数万亩的大蒜,近30万亩的银杏林,一排排挺拔苍翠的水杉和意杨,构成了一个偌大的绿色大田园,使人进入邳州确有一番“诗意田园”的感受。作为全国“大蒜第一县”、“银杏第一县”、“板材第一县”以及“石膏第一县”的邳州,则又连续多年综合经济指标考核在徐州市名列前茅。特别是享有“天下银杏第一镇”美誉的该市港上镇,在依靠发展银杏产业美化了环境空间的同时,创造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乃至于当地百姓坦言:“举银杏旗,走银杏路,唱银杏歌,依靠银杏富万家”。为处理好追求优美环境与提升文化含量的关系,邳州在以水兴城、以绿美城中特别重视以文润城,以史建园,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将“楚韵汉风”融入“诗意田园”,转变为生动和谐而又具有深层历史意蕴的城市特色,让田园城市留得住记忆。就田园城市与工业化的关系而言,田园城市固然要以田园为依托,但同样需要工业化的有力支撑,也可以寻求两者的统一。首先,打造美好田园、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两者本来就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作为田园城市有机组成部分的产业功能区,用于集中布局工业产业,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从而推动工业化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