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哲学解读(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漆捷 发表于:2011-07-19 10:27  点击:
【关健词】言传 意会 言者 听者 科学语境
再次,专业共同体之间意会知识的难言性。共同体之间的意会知识传递是一个悖论:学科交叉促进科学立体网络式发展,但各学科之间又存在深层次的不可通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习科学与脑科学研究等重要项目负责人奇

  再次,专业共同体之间意会知识的难言性。共同体之间的意会知识传递是一个悖论:学科交叉促进科学立体网络式发展,但各学科之间又存在深层次的“不可通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习科学与脑科学研究”等重要项目负责人奇萨(Bruno dellaChiesa)指出,不同共同体交流“明显的障碍就是参与者难以识别本领域的意会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言传给其他领域的合作者。”意会知识难以在共同体之间言传,原因之一在于不同专业的研究方向、方法、研究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传递意会知识的掣肘。比如文科专业的人完全弄清某一工科专业的实验通常会很困难。“自然与语文是同时参与到这个研究过程的”,他/她首先需要运用自己的文科基础能力基本厘清题目给出的概念、符号及其与公式之间的关系,再把每个公式结合起来,通过字面提供的信息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向实验人员交流、学习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才能逐渐领悟蕴涵于整个实验的全部意会知识。然而,在现行的文理分科教育体制以及专业愈发细化的背景下,冲破专业壁垒吸纳其他专业(有时是完全不同的学科或专业)知识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考量。罗蒂(Richard Rosy)指出:“只有当我们已经有了共同同意的研究实践(或更一般地说,话语实践)时,我们才能获得认识论的公度性(com—mensurability)。”或许这个观点可以从实践层面为库恩难题同时也为共同体之间的意会知识难言性做一个注解。
  
  五、结语
  
  综上分析,个体意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言传的。但抛开不愿说、不便说、不必说等主观因素,也确实存在难以言传甚至不可能说清楚的意会知识(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本体、一定时期内个人思想历程、“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沟通等情感体验)。意会知识言传化造成的认知困境不会因社会赋予人不断增强的认知能力而完全消失,言传及难言的矛盾在任何时代将始终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随着人们对于“意会的东西”体验逐渐深刻,对其言传的方式也走向多元化。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