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哲学解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漆捷 发表于:2011-07-19 10:27  点击:
【关健词】言传 意会 言者 听者 科学语境
理想的意会知识言传化,不仅使听者获得与言者对同一事物大致相同的理解,而且可能促使听者根据自身经验对言传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其重要特征“不可充分言传性”表明:一方面,意会知识言传化是思维与语言结合的产物,语言无法尽言思维,正常思维者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

作者漆捷,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思想理论教研中心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博士研究生。(太原
  030024)
  
  言意之辩是始自西方柏拉图与中国老庄时代的哲学命题。个人从认知事物中获得意会知识,在这种认知所得与他人交流时,常陷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困境。“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之论表明,外在于思维的语言无法保证既完整又准确地言传“意会的东西”,从而导致“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目前,学界多注重于意会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研究,而从哲学层面对“意会的东西如何言传”问题缺乏深层次探究。事实上,无论实践层面或理论层面都要求厘清:意会知识能否通过言传转化为明确的知识,什么情况可以转化及转化途径等理论问题。本文针对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意义、重要特征及转化难点,并以科学语境的意会知识言传化为例分析上述问题。
  按照意会知识的传统理论,意会知识的言传方式有很多,例如言说、行为以及通过文字、公式、图表等编码(codified)形式存在于纸张、光盘、磁带和磁盘。为统一讨论问题计,如非特别说明,本文论及“言传”主要是指“言说”的交流形式,即文中的“言传”与“言说”基本指同一件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其它言传形式的重要作用。
  
  一、“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意义及其模式
  
  意会知识存在于世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想办法表达出来”。早期的中国禅宗语境,个人体悟的东西主要以“不立文字”的“以心传心”方式进行表达与传递。实践表明,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在倡导知识共享与扩散的现代社会,意会对“绝对不可言传的东西”没有兴趣。从现实角度出发,通过有效传播并实现其价值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以纯粹缄默形式存在的专属个人意会的知识如果无法明确地表达,就失去了知识存在的本来目的和现实意义。况且,如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爬上梯子之后把梯子抛掉了”,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把“言”比作捕鱼的“筌”(工具),“意”比作“鱼”,旨在指出语言只是借以实现个人意图的一种手段,因此才提出“得意而忘言”以避免陷入语言本位的误区,庄子本意并不是一味“只可意”而“不能言”。言传(不限于言说,还包括书面语言等一切可以明晰表达的形式)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存在被深刻理解的更广阔空间。
  按照西方第一位系统阐述意会思想的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观点,意会知识在逻辑上先于言传知识,并构成言传知识的背景和基础,对意会知识的掌握会促使各种形式的言传知识出现。波兰尼逝世四年后,英国哲学家吉尔(J·H·Gild整合前人的理论,提出把哲学层面的言意之辩与脑科学层面的言意关系联系起来,将言传认识对应于左半球功能,将意会认识对应于右半球功能,“就其逻辑上的依赖关系来讲,其方向还是由意会(右半球)到言传(左半球)……构成一定文化的各学科或努力的路线都有其产生言传表述模式的意会价值与技巧。”这表明:一方面,知识系统是意会与言传两种知识形式互补的整体性存在,如果把意会知识比作旋律,言传知识比作歌词,合二为一才是完整歌曲;另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大多数学科知识的储备及创新,都离不开本学科内的知识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互补。这既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转化,也有助于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本文认为:意会知识言传化是指个人意会的东西通过适当方式表达给具有大致相同认知能力的听者并为其理解的过程,从而为个体与社会习得知识,并促进知识创新打下基础。基本路径是:假定有认知主体A与B,对于某一认知客体,首先A获得个体层面的认知(意会),再把这种认知通过适当方式传递给B(言传),使A与B对同一话题获得大体一致的理解和反应。很自然地,人们一般会把群体中大多数具有正常感知能力者交流之后获得大致相同的认知作为衡量主体间感知一致性的标准。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指出:“在他者之中审视合理性实际上是一件在其言说和行为中认知我们自己的合理性标准的事情。这些标准包括逻辑一致性标准,与本质或动因的基本兴趣在理性上相一致的行为标准,以及接受那些根据证据是可感知的观点。”而实际情况是,由于社会阅历、知识背景、专业水平、对内容的关注程度、欣赏水平、兴趣倾向、理解角度、信仰与文化倾向性以及认知范围、能力与技巧、运思方式、反应能力等多种因素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往往导致不同听者对于同一言传内容产生极为不同的认知与理解。由此,本文给出一种意会知识言传化的理想模式:
  下图表明,根据意会知识言传化一般过程:(1)对于认知对象,言者经过自我体悟与经验获得个体意会的东西;(2)言者将意会知识通过各种适当方式表达给听者;(3)听者通过一系列认识过程,得到与言者大致相同的认识,并根据自身条件,有可能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属于听者自己的新认知;(4)听者对于对象的认知重构就是听者回到认知对象,重新体验并加深之前的理解。因此,意会知识言传化是发于“意”、继于“言”、得于“体”、终于“悟”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
  
  二、意会知识的重要特征
  
  在言传过程中,一方面,言者需要考虑具体的言传语境,即使同样的言传内容,由于不同语境与言传目的,其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另一方面,听者的理解需要与言传内容相契合,根据语境体会言传之意,揣度而得之。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指出:“断言我自己具有不可表达的知识并不是要否认我能谈论这种知识,而只是否认我能恰当地谈论它。”这就是意会知识言传化的重要特征:不可充分言传性。
  意会知识不可充分言传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把意会的东西说出来,本质上就是通过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内容,把个人意会的内容进行整体集约、信息压缩并通过适当的言传路径传递与转化。因此,无论言传者多么精确与谨慎,言传的过程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信息遗漏与缺失,导致传递不完整,这是人际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交流双方信息不对称。其次,意会知识的言传如同邮递员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