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哲学解读(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漆捷 发表于:2011-07-19 10:27  点击:
【关健词】言传 意会 言者 听者 科学语境
邮件交给对方,接收者打开邮件,既需读懂其中内容,有时还会填充新内容从而改变邮件负载。换言之,听者既尽心投入到认识事物的氛围本真体验,在身临其境、验之以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言传的意蕴,又会从自身认知出发

  

邮件交给对方,接收者打开邮件,既需读懂其中内容,有时还会填充新内容从而改变邮件负载。换言之,听者既尽心投入到认识事物的氛围本真体验,在“身临其境”、“验之以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言传的意蕴,又会从自身认知出发,对言传内容叠加自我对言传内容的理解,不断建构其潜在意义,从而也会导致不可充分言传。
  意会知识“不可充分言传性”揭示出:
  其一,归根结底,意会知识的言传是依赖于特定语言规则的“语言游戏”。没有对语言规则的约定就无法充分展开对话。如果语言规则发生变化,就可能改变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效果;同时,意会知识的言传又是依赖于个人精神状态的“心理游戏”。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效果取决于言者与听者思想与情感产生共鸣的程度。“心灵的纯意会作用是一领会(悟)过程”,主体际交流不仅依赖于听、嗅、触觉等对言传内容产生感受,也依赖这个过程中自身感觉结构与身体机能属性,与个体“此时此地”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直接相关,从而构成听者与言者“共情”的心理意向。“感情只为感情所了解”,缺乏心灵通约的对话,意会知识不可能充分言传。
  其二,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存在于意识深层,这种模式以潜在方式规范着个体思维方式。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riedrich Wilhelm Bessel)提出的“人差方程式”明确揭示了这个特点。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对事物理解的千姿百态。当然,随着交流持续与深入,随着对言传内容从不确定到基本确定,随着听者的自我经验补偿用以整合零散的认知信息,双方的理解总会趋于一致,意会知识的不充分言传在一定程度可以得到弥合。
  其三,意会知识的言传不强调听者对言传内容的全部把握,而是侧重对言传内容的精髓与内涵的认知,表现为对话双方的思维精确性、思想一致性和认知方向明确性。言传内容是言者从个人体悟中抽取、习得、完善并努力呈现的本质的东西,既表现为言者整体把握言传内容并不断逼近完善表达的能力,也需要被听者相对准确地还原。但在特定语境(比如科学研究),专业思维方式带来专业表达方式往往会给意会知识言传化造成很多困难。“在我们看来,研究人员的神秘的思维过程,根本不同于对付日常生活事件而运用的办法。”
  
  三、“意会知识言传化”的转化难点
  
  意会知识言传化的主要难点包括:
  其一,文本意义与言者对文本进行言传之间的涵盖。一般意义的文本由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构成。语言的物质形态——语词(能指)与语言所包含的精神内涵——语言的表达意义(所指)之间的矛盾构成语言的基本矛盾。作为描述文本的具体载体,语词是对于意义的表达,它包含具体内容;而意义则通过语词显现。因此,语词及其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统一关系。问题是,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内涵之间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对于言者,一方面,文本的深层意义较之它的表层意义更难表达。言者“说出”的往往不能完整涵盖“想说”的全部内容,即“言不尽意”。这种情况就是文本意义超出了语词能言的范围,文本蕴涵内容多于言传内容。另一方面,正如“鱼儿不知自己在水里”,文本有时还包含或许言者自己都没明确意识到,但对听者却是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就是说,言者的表达内容中已内在地包含了文本深层含义,如果听者通过言传内容的表述推测、判断并体会到言者无意识带出的这部分隐约呈现的东西(隐含信息),即听出了“弦外之音”,听者对文本内容的心理体验同构于言者对文本的理解,这是实现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关键。
  其二,言者的表述如何使听者真正明白。聆听不是“洗耳恭听”式被动接受,而是倾听基础上的理解。这大致可分为经验蕴涵与思维方式两个层次。前者涉及感知验证,它包括双方对言传内容所具备的感性属性,是基础性的,即交流双方形成的主体间性首先是在感性认知一致性的层次上确立起来,这种感知一致是以自我经验和他人产生经验之间形成统一为基础的;后者强调听者对言传内容的归属感,即是否对言传内容产生心理认同以及如何认同这些内容。另外,应该注意,聆听并理解言传内容(即意会到)通常有“言者在场”,而“言者缺席”只是聆听并意会的另一种情形。在这个意义上,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所言获得意会知识“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如前文所述,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方式包括言说、行为以及文字、公式、图表等多种编码形式。本文结合科学语境具体分析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方式及其难点。
  
  四、科学语境的意会知识言传化的主要方式
  
  现代科学活动组织是以专业共同体(实验室是其主要载体)为存在形式的团队或群组。实验室内部及实验室之间频繁交流构成科学研究的生动图景。个体意会知识存在于实验的各种细节,并对研究进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基础性作用,科学活动中把这些意会知识明晰地传递给团队其他成员,是促进知识的扩散与传播的重要推动力。“知觉(指意会)都在先,而诠释(指言传)在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究竟知觉留给诠释去完成的是哪些,与当事人过去的经验与训练的性质与数量都有莫大的关系。”∞通过意会知识言传化,成员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收获了对待问题的态度与选择、思维模式、工作规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适用于科学界的价值、规范和新的希望。
  科学语言的专业化表达追求单一性、尽量避免多义和歧义。“科学知识只需保留一种语言游戏规则,那就是定义指称性的,其它都可排除在外。”这一特点使难以言传的知识有可能通过涵义明确的符号化体系而被准确指涉。当然,科学语言不仅包括直接明确的言说,在难以直接表达时,还需要借助一些间接(比如隐喻)的表达方式,我们把科学语境中意会知识言传化的方式分为直接言传和间接言传。另外,对于听者而言,由于科学意会知识不只是通过朴素的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得到的,它还要求听者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对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认知并内化于思维所逐步构建的科学理论获得相对正确把握。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