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理性的启蒙,意识过渡到具有自我意识和自身确定性的精神王国,即道德世界,在此主体是获得自身确定性的道德自我。道德阶段,精神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道德自我意识确证的标志,是形成道德
经过理性的启蒙,意识过渡到具有自我意识和自身确定性的精神王国,即道德世界,在此主体是获得自身确定性的道德自我。“道德”阶段,精神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道德自我意识确证的标志,是形成“道德世界观”,“道德世界观这种客观方式不是什么别的,只是道德自我意识本身的概念,只不过道德自我意识把它自己的概念弄成对象性的东西而已。”人们既保持了个体性,又期望与整体一致,追求自在与自为相统一、主体意志自由与普遍性统一;道德自我在追求普遍性中往往以义务为自身的目的和对象并自视崇高。“道德行为不是什么偶然的和有限的东西,因为它以纯粹义务为本质:纯粹义务构成着唯一的整个的目的。”道德世界观坚持义务的绝对性,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而自然(感性)全无本质性;道德世界观转向内心,认为德行是合乎理性的理智行为,以良心追求至善和自身确定性,以自身确信的善的精神作为不同的自我意识的公共元素,“在得到了表述时,就把它的自身确定性设定为纯粹的自我并从而设定为普遍的自我”,道德自我与道德世界观超越于伦理实体和法权个体意识,通过良心确定性和义务绝对性,追求自在与自我、道德与感性(自然)之间的和谐。
二、道德自我与道德境界——道德自我的中国精神资源确证
中国当代新儒家,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理解与深厚感情,把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道德理想、道德理性主义特征,并且以此确证和揭示道德自我与道德境界的超越性价值。
1.唐君毅:道德自我与文化意识宇宙的张扬
当代新儒家唐君毅概括指出,“西洋文化中心在宗教与科学,而论其文化为科学宗教精神所贯注支配。中国文化之中心在道德与艺术,而论其文化为道德与精神所关注支配。”唐君毅把道德理性看成是文化意识的主宰,道德自我是道德学说的中心观念。相对于现实自我,道德自我又叫超越自我、精神自我、道德理性或形而上自我,是不为时空所限制的自我;道德自我的自性自体是道德理性,其超越于时空限制,比现实自我更为恒常和真实;是创造文化活动或文化意识的心灵精神和自我。“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涵摄一切文化理想的。文化活动是多、是末,是成就文明现实的。道德之实践,内在于个人人格。文化之表现,则在超越个人之客观社会。”人类一切文化活动,都有道德理性或道德自我的支持,都统属于并是道德理性或道德自我的分殊表现;道德理性以它的超越性、主宰性以及由此引出的普遍性和必要性而具形上性,并因此被贞定为文化理想或文化活动的精神本原。一切文化活动皆由人之自我发出而又辐辏于人之自我之内,人之自我的最后是道德的或人格的肯定;道德自我属于心主体本身,是“本身为内在的,属于吾人之心之‘能,的,而不属于吾人之心之‘所’的”。先天纯善的人性或道德自我,在人类道德活动中表现为仁义礼智信诸德;现实中的不善或恶源自于陷溺、昏蔽于物欲,只要克服当下的不善之念,通过自反自觉,可以回归纯善的道德自我。“余以中国文化精神之神髓,唯在充量的依内在于人之仁心,以超越的涵盖自然与人生,并普遍化为此仁心,以视自然与人生,兼实现之于自然与人生而成人文。”以道德理性为文化价值辐射中心,以道德自我之建立和价值展现,彰显文化意识宇宙道德理性之光,构成着传统文化中个体人生思维和精神架构的根本特征。
2.精神境界之道德境界指向
在当代新儒家冯友兰看来,由于人对于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便有了人生境界和精神风范的不同。冯友兰将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此种境界中的人,顺才(性)顺习,不著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由众也。”(《孟子·尽心上》)“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知不识,顺帝之则。”顺才表现为“为自然所使”,“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顺习,“是为社会所使”,或是顺应自己的习性,或是顺应社会的习惯,“莫知其然而然”。自然境界中的个体或自我,是出于自然情感和天性本能的行动者,纯依本能而行为,浑沌度日。功利境界中的人,对私利清楚的了解并自觉地为私利而行,“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种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求得人生的快乐为目的,奉行功利主义或快乐主义人生哲学;他的行为,客观上或许恩惠于人,然其行为的出发点仍是私利、为已。功利境界中的个体和自我为了能满足自己的功利欲求并和他人和平相处,往往以契约、法权和教化意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利。
道德境界是“行义”的贤人境界,“行义者,其行为遵照‘应该’以行,而不顾其行为所可能引起底对于其自己的利益。”一个人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人们以贡献为目的,一心一意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工作上尽伦尽职。“在道德境界中底人,尽伦尽职,只是求‘成就一个是’。”“伦”是人所处的社会关系,“职”既标识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也决定着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行义底人,于行义时,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情感。此等人即所谓仁人。”“在道德境界中底人,亦有情感,不过其情感之发,亦常是为公底。”道德境界中主体,以对社会责任为行为出发点,以为他人和群体谋福利为价值取向。
三、道德本真精神与道德自我价值意蕴
人们大多把道德看作是和法律相近的规范,是为了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利益共同体的相互约定和契约,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予以维系的规范。这固然是道德重要特征和社会价值。但除此之外,道德还具有独特的本质和特征,在此也构成道德自我的独特向度和价值指向。前述关于道德世界观、道德自我的学理和精神资源,为理解和把握道德本质及其本真精神提供了新的向度;道德自我的价值确认及其内涵解释也具有深刻的道德世界观意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