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阐释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曾宪年 发表于:2010-10-14 10:14  点击:
【关健词】《尚书》;五行;辨证;物质
摘要:《尚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古代国家治国行政安邦的历史,我们从远古时期物质雏形,物质的联系与发展、古代行政辨证思想发轫、对历代王朝行政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探索《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以求推陈出新,为今天我国的治国行政提

“水、火、木、金、土”是自然界中五种普通的物质形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先人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终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占重要地位的“五行”学说。今天。客观地审识这一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五行”,远古时期物质雏形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将“水、火、木、金、土”列为五行并系统论述五行特性的重要文献。“水、火、木、金、土”五行在《尚书》中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出现在《甘誓》篇,这是夏王启出兵征伐“不服”夏的有扈氏,认为“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这里提出的“五行”,顾颉刚和刘起舒先生在其《尚书校释译论》一书中指出:“‘五行’的原始意义形成的时期,当在认识五星之后,是与设定二十八星宿的时期相联系的……而我国二十八宿之设定……大抵在殷代后期到西周初年。”《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这里“黄帝”不是指黄帝本人,而是指黄帝时期即上古时期,由此也可知“五行”一词是从星象来的,“五行”与“五星”有关系。在古代“五星”指的是现在所知九大行星中的水、金、木、火、土五星,但在战国以前它们分别叫做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填星(镇星)。因为,看到这五星是运动的,并且,其运行均存在一些规律,因而,就把“五星”综称为“五行”,这是“五行”的原始意义。而“三正”据《尔雅·释诘》指出:“正,长也”,指的是王朝的大臣。古人有用三、五、六、九等数字泛指多数,所以,“三正”泛指的是当朝的一些主要大臣。《甘誓》这篇誓师词。强调敌人“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罪,就是指责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因此,《甘誓》篇中的“五行”指的是天空中的“五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水、火、木、金、土”五行在《尚书》中其余三次出现,均在《尚书·洪范》篇中。《洪范》是一部我国最古老的行政大法。这部大法把治理国家的方案分为九类,从而又称之为“洪范九畴”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口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这里,把“五行”作为“洪范九畴”的第一畴,与古老国家治国行政的“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等政务并列。显然,这里的“五行”不再是《甘誓》篇中指代自然天象中的“五星”了,已经具有新的内涵;同时,它作为“洪范九畴”中的第一畴,它的内涵与意义亦不同寻常了,至少,它已经具有与国家的行政密切相关的内涵与意义。那么,这里“五行”的内涵是什么呢?《尚书·洪范》篇所阐述的第一畴。对“五行”的内涵做出了全面的回答:“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显而易见,这里所阐述的“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界物质。古往今来,人的生存是第一要务,人的生存离不开水、火、木、金、土。正如伏生在《尚书大传》对水、火、木、金、土所描绘的:“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认为五行是古代先人赖以生存的五种最主要物质。
  然而,“水、火、木、金、土”作为“五行”在《尚书》中所体现的意义是复杂的,它不仅仅体现为单一的五种物质,而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朴素唯物的意蕴逐渐与我国古代国家治国行政的经验、理念和方法相联系。与上古先王们行政、执掌国家事务的关系紧密相联系,这样。它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五行与五星、五行与物质的一般关系的阐述,而是建筑在此基础之上的、上古先王们从维护国泰民安的思维出发,上升为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及五种物质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作用的认识和把握。
  首先,我们从《尚书·洪范》篇看,其文章开头就指出:“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文中箕子为殷纣王亲戚。相传纣王淫佚,箕子谏而不听:乃披发装疯子而为奴。武王克殷后,访问箕子,问箕子殷亡之因。《尚书·洪范》就是周武王访问箕子的谈话记录。这里记录周武王访问箕子,提出“我不知其彝伦攸叙”问题,箕子以鲧与禹父子为例,指出“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是“彝伦攸斁”而“殛死”。禹则吸取鲧的教训,治水由堵改为疏,“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在对比中,鲧与禹在治水的问题上,因为对“土”与“水”的本质认识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水方法,最终导致不同的后果。这就说明,“水”在远古时期就成为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历代君主治国行政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其次,我们从《尚书·禹贡》篇来看,《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全面系统地记载古代地理风貌、疆土的专著,它按自然风貌把中国疆土分为九个州,较详细地记录了每个州水土的治理,土壤、草木、矿产的状况,介绍远古国家根据各州土壤的状况,来规定各州赋税的等级;如介绍兖州:“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田惟中下,厥赋贞。”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远古时期,国家就重视对土壤性质的辨别和认识,根据土壤的贫瘠、肥沃来征收税赋,这是远古时期农耕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土田的好坏决定贡赋的多少。贡赋的多少决定国家的经济状况,“土”是古代国家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的命根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