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 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4-0064-06
目前,公共史学在我国社会上逐渐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我国学术界似乎对此关注度不够,主要有杨祥银撰文介绍了美国公共史学的发展情况;姜萌探讨了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关系,对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概念进行了辨析;王立桩探讨了公共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孟宪实以武则天研究为例说明了当前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三足鼎立态势;苏智良、姚霏对公共历史学与高校史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有见地的发展战略。①对于如何在改革学院派体制,促进其与公共史学的融通、在我国进一步开展公共史学学科建设、如何治理当前公共史学领域的乱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提出一点见解。
一
“历史有什么用?”这是法国年鉴学派史家马克·布洛赫之子向他提出的问题。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书来回答。②但这近几年似乎不再成为问题,渐渐萌芽的公共史学燃起了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和欲望,改变了这种状况。姜萌在《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③一文中对所谓公共史学做了定义:公共史学,在欧美史学界一般被称为PublicHistory,简单地概括就是指普通读者所能看到、听到、阅读和解释的史学形态。从范畴和内容上来说,公共史学应该包括口述史学、影视史学、应用史学、通俗读物四个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俗史学读物日益兴起。先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意外畅销,后又有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史景迁的系列作品翻译成中文。21世纪初,从其他角度解读历史的著作大量涌现,先有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然后是《正说清朝十三帝》《历史的坏脾气》《帝国的惆怅》《细说明朝》传奇式地畅销,这些作家随即成为风云人物。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收视率不断增高,学者越来越多地走进电视,发挥其教化、引导功能,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品位。象牙塔内的学者成了明星及公众人物,《百家讲坛》]讲者的]讲及其所出版的通俗史学读物成为公共产品标志进入大众消费视野。近年来,口述历史是中国大陆史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长征、日本侵华战争、中苏关系、改革开放、汶川地震等普通人或底层民众系列为口述史关注对象。同时口述历史也受到众多媒体热捧,主要有央视的《大家》《讲述》《电影传奇》《电影人物志》《铭记》等节目及其图书、影像制品,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当代电影》等媒体实施的“中国电影口述历史”项目,上海党史研究室等出品的《口述上海·电影往事》等。国外“影视史学”已经步入历史学的高雅殿堂,可以和“书写史学”比肩发展。近年国内这方面也有所发展。如历史剧情片开始出现。《大明宫传奇》就是一部展示大唐文化与风情的电影作品,旨在通过影片中体现的人文背景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纪录片就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此外在旅游文化事业当中,以历史名人效应搞活当地经济的例子屡见不鲜。旅游风景区史学知识则更显张扬,每一个人文旅游景点,都蕴含着多个历史故事,或名人逸事,或物品来历,或先贤遗迹,等等。大批旅游者对此津津乐道,陶醉其中。一些景点凭借古装、照相、器械及仿制品等与史学资源相关的物品获得的经济收入难以低估。史学知识更是导游员必备的素质。在企业经营方面,大量产品凭借历史知识进行宣传、运作,或借历史名人包装、或自称宫廷秘方。史学知识甚至也充斥于电脑游戏之中,如电脑游戏《三国]义》《决战朝鲜》,等等。这些都证明我国公共史学在近十余年从萌芽到迅猛发展的情况。
严格地说,当前公共史学作品市场还不成熟,呈现一片乱象:一是网络写手分散混乱。二是影视作品不严谨,戏说风行,有些甚至颠倒是非、违背基本历史事实。三是个别书籍为迎合读者心理,不惜低俗、猎奇,粗制滥造。有学者描述了这种乱象: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跟风之作泛滥在所难免。继《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至少有四本讲述不同朝代的《×朝那些事儿》面市,书名雷同,连装帧都非常相似。易中天《品三国》出版后,立刻有《图品三国》《三国故事》等出版或再版发行。更有像“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李白原来是大唐第一古惑仔”等内容恶俗、质量低劣的“野史”“歪史”搭车上市。这类低俗“史书”,随意杜撰编造,曲解历史,让本来就质疑声不断的史书热饱受诟病。①至于影视剧更是“戏说”风行。有学者指出,“戏说”历史的方式,观众产生了疑惑,剧中的人和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通过人物解读历史,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距离,促进了大众对历史的理解。但由于一味地迎合市场,在当前的历史热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由通俗而媚俗甚至庸俗化的苗头。若任其发展,会影响到历史学科的严肃性,在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②
这些现象被一些投机分子利用,制造了大量污秽不堪的通俗史学“作品”。不少通俗史学作品一再被盗版,相关书籍充斥大街小巷。很多学生、工人从这些盗版书、野史中吸收史学资源,这极大地腐蚀了他们的头脑,败坏了史学的声誉。有历史知识的需求但辨别能力差者,受害更深。这种状况亟待规范。
二
如何有效、规范发展公共史学,奉献给大众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笔者经过思考,得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改革学院派体制、加大史学的社会参与力度,促进学院派与社会派史学的融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史学研究基本依托体制内的学院或研究机构,学术评价的标准又是依据学院派史学研究而制定的,其着[点是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衡量标准是在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或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称之为学院派史学。公共史学主要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它的存在难以完全限制在现有体制内的学院或研究机构,成果一般也难以刊发在史学界认可的学术期刊上。当前的史学机制和学术评价标准是不适应公共史学发展的,公共史学自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它难以修正自我以符合当前的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体系。实际情况已经显示,在当前的情况下,既难以被现有体制内的机构接纳,又不被目前的评价体制认可,导致了众多学院派史学工作者或公共史学的支持者不愿或不能致力于公共史学的发展。所以,公共史学要获得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仅从学院派史学角度出发的学术机制和研究评价体系,使公共史学摆脱仅在民间自生自灭的处境,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承认。①在公共史学领域,学院派职业史学家所做努力是不多的。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是较为重要的是学术评价体制等问题,对于史学的普及应用若想真正健康地发展,真正在公共社会的建构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就必须有明确的意识能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常识、智慧。换句话说,学院派史学和普及应用的公共史学成了史学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史学才能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