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及其启示(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静 发表于:2011-09-08 14:19  点击:
【关健词】赫勒;自由;个体解放
基于这一基本立场,赫勒提出美的性格(the Beautiful Character)是道德美学个性的理想类型。赫勒认为美的性格就是和谐的性格,但她所主张的和谐个性不是雕塑式的(plastic)(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和

  基于这一基本立场,赫勒提出“美的性格”(the Beautiful Character)是道德美学个性的理想类型。赫勒认为美的性格就是和谐的性格,但她所主张的和谐个性不是“雕塑式的”(plastic)(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和谐的个性的描述),而是“音乐式的”(musical)[14](P237),是“许多种或者甚至说所有种不同的开放性和自由的并存”[14](P240)。赫勒把和谐、自由和美统一起来,“自由是美的一个有机的因素,但是作为自由的选择,它也是一个道德事件”[16](P11)。道德作为个性的实质性内容与美的形式统一起来,共同塑造了道德美学的理想个性。这种和谐的性格提供了交往的可能性,这种社会的、分享的和交往的快乐加强了人类间的共通感,实现了“交往的共和国”。这便是赫勒所称的“新的道德的”世界、激进乌托邦的理想,即建立一个“理想的交往社会”。这个社会是民主观念的实现,而且这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承认并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最终,马克思的人类的最高价值在这里体现,个体与类实现了统一,类的物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能力的发展同时是个性和个体的物理的、心理的和精神能力的运用和发展[6](P156-175)。
  
  四、赫勒个体解放思想的启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简要论述,我们对赫勒的个体解放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本文结束之前,我们试图对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作总体的把握和评价。
  首先,应当指出,无论赫勒个体解放理论的结论如何,它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个体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弘扬个体解放的维度与马克思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P294),人类的解放是以每个人的解放为前提的,只有每一个个人获得解放,整个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凸显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的个体维度,它不是为了一个虚幻、可望而不可及的社会价值, 而是为了人自身, 是为了一个个更加丰富、更加自由的生命个体的实现。她使人看到了人类生存的局限和问题, 要求人们批判和超越当下的生活,寻找和创造新的“有意义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其次,赫勒对个体解放的构想,尤其是其从审美的角度研究道德个性的形成,从伦理学、美学切入政治学问题,为我们当代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对人类解放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赫勒看来,批判的社会哲学的任务就是与科技理性的统治作斗争,就是捍卫和培养个体、“可感的”人类需要以及类存在的价值。人本身有内在的冲动去克服外在的异化生活,这是人的自我解放的道路,是赫勒解放理论的根本归宿。赫勒立足于日常生活这一现实语境中,通过基本需要的革命、激进民主制的实行,道德美学个性的形成,揭示了人类自我解放的可能向度。
 再次,赫勒的人类解放理论关注个体的存在,凸显了个体的价值,通过微观层面的文化革命,使日常生活人道化,最终实现社会批判、社会拯救的功能,为当代人改变人类的生存状况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活和文化危机并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尖锐起来,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批判精神。发展是目的还是手段,追求现代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在这些根本问题前迷失了方向。由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为人类解放寻求更加现实的途径。
  最后,尽管赫勒的以个体为目的的人类解放理论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完全依靠日常生活中个体道德个性的形成,是否真能导致人类解放;忽视经济的、政治的、阶级的宏观革命,个体意义上的微观的革命何以保障;其解放理论是否具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救赎的虚幻性、乌托邦性等,但她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的生存状况(人是怎样生存的?如何能改变这种生存状况?),为当代人探寻更好的民主形式,寻求“好生活”构想了一种切实可靠的人类解放路径,这种思想和行为还是值得借鉴的。“毫无疑问,伟大的共和国是政治的一种乐观的想法。在这种理论框架中,俗话说的英雄不仅战胜了自己而且战胜了不适合人生活的、不公正的世界,他帮助他人解放他们自己(因为那是他自己解放的一个方面),他们一起创造了更好的生活。”[18](P273)
  
  参考文献
  [1]AGNES HELLER. Marx and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Kind”[J].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1982,(9).
  [2]艾格妮丝·赫勒. 人的本能,邵晓光等译[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阿格妮丝·赫勒. 日常生活,衣俊卿译[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AGNES HELLER. The Theory of Need in Marx[M].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6.
  [6]AGNES HELLER. Radical Philosophy[M]. England:Basil Blackwell,1984.
  [7]衣俊卿等. 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AGNES HELLER. Can Modernity Survive?[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9]阿格尼丝·赫勒. 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AGNES HELLER. The Complexity of Justice[J]. Ratio Juris,1996,June.
  [11]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AGNES HELLER. Immortal Comedy:The Comic Phenomenon in Art,Literature and Life[M]. New York:A Division of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5.
  [13]卢卡契. 审美特性,第1卷,徐恒醇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4]AGNES HELLER. An Ethics of Personality[M]. 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6.
  [15]傅其林,赫勒. 布达佩斯学派美学——阿格妮丝·赫勒访谈录[J]. 东方丛刊,2007,(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