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在何种意义上误读了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颜岩 发表于:2011-09-08 14:04  点击:
【关健词】马克思;赫勒;现代性;误读;后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与现代性》一文中,赫勒从现代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存在的偶然境遇出发将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归为如下论点:现代社会具有动态性、未来指向性、工业化和扩张趋势;现代社会是理性化和功能主义的;科学将取代宗教成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传统习俗和美德逐步丧失;

 作者简介:颜岩,男,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AKS005;黑龙江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项目编号:08A-002
  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4-0019-06收稿日期:2011-03-19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现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汉娜·阿伦特哲学教授”。作为卢卡奇的学生和助手,她曾是布达佩斯学派的核心成员,并在哲学、法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建树卓越。1984年,赫勒在国际著名刊物《论纲十一》(Thesis Eleven)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马克思与现代性”(Marx and Modernity)的论文,详细探讨了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其中既有肯定褒扬之意,也有指摘质疑之辞。赫勒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理解与质疑多为误读,这一方面源于她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对现代性所作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也与她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有关。辨析这些理论的真伪,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能有效抵御后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一、未来指向的动态社会及其工业化逻辑
  
  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社会,这的确是马克思的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P275)赫勒认为马克思精准地把握住了现代性的实质,在她看来,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最大的区别正在于前者是矛盾的,后者是同质的,动态性构成了现代性动力和现代社会格局的重要特质。马克思的确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动态性将有利于保障现代人各方面潜能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取代封建主义(前现代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当然,马克思从来不会忘记在价值层面上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谴责,他多次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违背人性的一面,与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相抵牾。马克思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态度是赫勒始终无法理解的。赫勒还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一种未来指向性,作为实存(“是”),它总是指向一种未来状态(“应该”)。这个说法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倾尽心力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撰写《资本论》就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是”必然因其内在矛盾而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不是别的,正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应该”,可见现代性必然内含“是”与“应该”的张力。
  赫勒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与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紧密相联,在他的理境中,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第一个阶段,具有过渡的性质,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取代。她将马克思的观点归为三点:“存在于19世纪的那种现代性或工业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必须经历一场实质性转变;工业化的无限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联姻不能持久;工业化将为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设限。”[2](P47)由此出发,她愿意承认如下事实,即现代性不等于资本主义,正是后者为现代性的发展设置了羁绊,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限制将被彻底摧毁。如果由此出发断言赫勒与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完全一致,那就大错特错了。早在《历史理论》(1982)一书中,赫勒就阐发了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独特见解,她提出一种关于现代性的“三逻辑论”,认为现代性并非受制于某种单一的逻辑,而是由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和制造工业三种逻辑构成[3](P283)。由此出发,她否认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P272)的说法,在她看来这种观点假定了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唯一逻辑。更进一步,赫勒区分了市民社会逻辑内部的两种亚逻辑:一种是市场、私有财产排他特性、不平等与统治增长的普遍化;另一种是个体平等的自由(人权)在权力民主化、平等化和分权化过程中的展开与加强。①在她看来,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只涉及了资本主义和工业化两种逻辑,市民社会的第二种逻辑完全缺失,马克思将革命策略建基于现代社会根本矛盾的消除之上,同时又将根本矛盾简单归于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矛盾,于是民主和自由便被前两种逻辑彻底掩杀了。我们认为,赫勒之所以强调现代性有三种逻辑,并不仅仅是想强调历史是由多元决定的,其深层目的还在于淡化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的关联,强调市民社会第二种逻辑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马克思决不会避而不谈自由与平等,但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如他所言,“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4](P264),同样,平等的观念也是历史的产物,抽象地理解平等必然会陷入荒谬。赫勒的问题就在于过分突出了民主的作用,在她那里,民主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凌驾于工业化和资本主义逻辑之上的“绝对”,一种新的神话,这就明显悖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还具有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有明确的阐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75-276)赫勒将现代社会格局在全球范围的布展喻作“蒸汽压路机”,认为“它一旦在世界上的一个地方确立,就会碾过所有的前现代文化和格局”[5](P77)。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的问题上,马克思与赫勒的态度迥然相异。马克思始终坚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认为这一过程将给人类带来无尽的苦难,并使财富成为贫困的源泉;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工业化的拓展使普通劳动人民走进公共场合,登上政治舞台,眼界和觉悟得以空前提高,社会关系得以空前拓展,自由得以空前扩大。总之,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制度和大工业具有相互矛盾的影响,它们既有消极面也有积极面,最终将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和自由。赫勒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比较悲观,她认为现代性既可以把人们带入天堂,也可以把人们引向地狱,未来快车的终点站既可以是共产主义,也可以是奥斯维辛或古拉格。总之,赫勒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人们现在要做的事就是信守承诺,为共在负责。不难看出,赫勒这种以道德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异质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