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政治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重要表现就是,网络政治开始兴起,并获得了迅速发展。所谓网络政治,是指现实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以网络为媒介,在网络空间中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网络政治不仅与现实政治表现出密切互动的关系,而且在更深层面对政治文化的变迁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影响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变迁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构成与类型
20世纪50年代,随着政治发展研究的展开,政治文化研究也开始兴起。1956年,美国学者加·A.阿尔蒙德(Gabrial A Almond)把“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纳入了政治学的研究范畴①。他认为,每一种政治体系都根植于政治行为倾向的特定方式中,用政治文化来指代这种现象是有解释力的。此后,阿尔蒙德等人对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把政治文化发展成一种解释政治发展的分析工具,引起了很大反响②。
1963年,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Sidney Verba)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中,将政治文化界定为“作为被内化(internalized)于该系统居民的认识、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
③ ④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9、443页。
。1978年,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G Bingham Powell, Jr)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对政治文化给出了更明确的定义,他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简单地说,政治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政治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政治认知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及其行为过程、行为方式或行为规律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政治认知为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提供知识基础,并成为这些精神活动的起点。政治态度指政治主体植根于政治认知而对政治客体的基本看法和心理反应,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基本看法和精神状态。政治情感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政治客体的好恶、爱憎、美丑、亲疏、信疑等心理反映的统称。政治信仰指政治主体对特定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认同、接受、信服和敬仰的心理倾向,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奉为行动准则且付之实践的精神状态。总体而言,一方面,政治文化直接表现为这些作为存量的精神层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这些存量的精神层面的因素又会对特定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产生深刻影响,并由此形成政治文化的传承机制。
关于政治文化的类型,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将政治文化划分为村民政治文化(the parochial political culture)、臣民政治文化(the subject political culture)和参与者政治文化(the participant political culture)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以参与者政治文化为主体的混合类型的政治文化,即“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这种公民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相互协调的参与者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参与者政治取向与臣民和村民政治取向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前者取代后者” ③。他们认为:“公民文化看来特别适合于民主政治系统。它不是民主政治文化仅有的形式,但它似乎是与稳定的、民主的系统最协调的形式。”④在现代政治发展进程中,公民文化的形成十分重要。金太军认为:“政治的现代化或民主化进程必然伴随着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没有现代民主的参与的公民政治文化的支撑,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也就难以实现和持续。”
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可以说,公民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旦这种文化形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有利于巩固政治发展的成果。
(二)政治文化的变迁
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变迁性。文化是人类本质的显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改造成为具有文化传承能力的“文化动物”。文化是在延续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在以往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基础上累积而成的,后人的文化活动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前人的文化传统。失去延续性,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文化的延续性特点,文化传统才得以形成并会不断变得深厚,从而彰显出民族或区域文化的特色。在一种文化发展的初期和前期,延续性显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主流文化能良性整合各种亚文化的有益成分,从而促成此种文化类型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但当一种文化类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延续性可能就会造成这种文化类型的僵化与迟滞,从而对这种类型的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一时期,文化的再发展往往取决于文化批判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使文化实现新的发展,并得以延续,这一过程就是文化变迁的过程。
美国学者史蒂芬·切尔顿(Stephen Chilton)认为:“文化(因而包括政治文化)被理解为可以超越个体,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个体的行为并非完全是消极的。事实上,个体一方面被文化所社会化,同时,他们又创造和再创造它。”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